蕭衡鍾/聯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於5月2日深夜通報,日本海上自衛隊在5月1日至2日間觀測到了新一波的共軍航母編隊,經由宮古海峽駛向西太平洋地區,是共軍航母編隊繼去年12月15日在東海海域被發現駛入西太平洋後,時隔五個月再次有共軍航母編隊被發現進入西太平洋。
共軍「秀肌肉」向美日等盟國展示武力的意圖自不在話下,顯示在以對抗海權為目標的大規模海軍擴張建軍思維指導下,共軍極力於制海權上發展以陸戰思維來支配海上戰略防禦的能力建設,而共軍「以陸制海」的戰略目標也形成了中美「陸海對峙」的地緣安全格局。
共軍龐大航母編隊引起日本緊盯
這次除了航母遼寧艦外,共軍還出動了包括有「萬噸大驅」之稱的055型飛彈驅逐艦南昌艦,以及052D型驅逐艦西寧艦、烏魯木齊艦、成都艦,與052C型飛彈驅逐艦鄭州艦在內的五艘驅逐艦,加上由054A型飛彈護衛艦湘潭艦、901型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號所組成的龐大護航陣容。
因此,這次可說是近年來共軍航母編隊進入西太平洋的最龐大陣容,日本海上自衛隊也再次觀察到,遼寧艦在進入了太平洋後,進行了「殲-15」艦載戰鬥機的起降演練,展現了共軍海空軍在「遠海常航」訓練上的兵力投射量能。
而對於共軍航母編隊再度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日本海上自衛隊也出動了第四航空群的P-1巡邏機和第五航空群的P-3C巡邏機,以及秋月號驅逐艦緊盯。
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還派出了新近完成改裝、可以起降F-35B戰鬥機,隸屬於橫須賀海軍基地第一護衛群的「準航母」直升機護衛艦出雲艦跟監;此外,美國海軍的林肯號航空母艦目前也正在西太平洋附近海域,可能也有對此次共軍航母編隊進行偵巡及情蒐。
共軍「以陸制海」的戰略目標
基本上,制海權必須依靠具有數量優勢的強大艦隊,以決定性海戰以及封鎖等兩大主要手段,採取戰略攻勢才能有效建立。但作為一個陸權式的海洋強國,中國大陸明顯的地理位置劣勢使其無法與傳統的海權強國(美國)爭奪制海權,因此過去只能在海上採取戰略守勢。
不過在陸權式海洋地緣戰略思維的轉換下,共軍海軍的海上戰略防禦並非以暫時性的攻勢防禦為主,而是一種試圖與海權強國的艦隊在陸權國家近海作戰、以掌握近海制海權的戰略想定,同時不願與海權強國的艦隊主力在近海以外的開闊海域交戰,意圖使公海的制海權保持在爭奪狀態的戰略防禦態度。
例如,中國在捍衛本身於西太平洋的利益上,便藉由大陸的地理優勢,操作「切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以連續蠶食、緩慢縮緊、包圍圈殲的方式來控制臨海的有限目標,避免共軍海軍直接與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在西太平洋地區一較高下。
此外,共軍也廣泛使用潛艦、水面戰艦、水雷及彈道與巡弋飛彈來實現近海的「反海軍」戰術,同時藉由陸基的載臺與戰力具體構成「反干預」或「介入拒止」來支持其海軍的「積極防禦」戰略,進而達成「以陸制海」的戰略目標。
中美「陸海對峙」已成形
廣義來說,陸戰思維指導的海軍戰略是「以陸制海」手段的其中一種,相當仰賴陸基武力來協助海軍,藉由作戰性攻勢奪取有限範圍內的制海權,但是單憑軍事力量卻也很難與海權強國周旋。
因此,第二種「以陸制海」手段是與體系中其他次級陸權式海洋國家聯合,試圖以「海陸對峙」來壓倒海權強國的海上優勢,建立能夠確保大陸國家在海上行動自由的「海洋平衡」(maritime balance)。
然而,類似武裝中立同盟之類的陸權式海洋國家聯合體,其目的並不在於改變海上權力結構,參與國的真正戰略目標通常著眼於大陸上的擴張,或為了應付內部的政治需求與壓力。
其實,真正的「以陸制海」且更具「陸海對峙」的地緣政治性質手段,是大陸強國利用陸地交通線短於海上交通線的內線優勢與位置,繞過被海權強國所控制的扼制點,以將勢力伸入地緣戰略方向所指的地緣政治區域。
同時,為進一步將友好國家納入勢力範圍,以「亞歐一體」組織堅強的大陸同盟體系,以對海權強國施加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壓力,甚至能從陸上威脅海權強國對於扼制點的控制,進而侵蝕海權強國對海上戰略交通線的把控,達到「陸海對峙」下的「以陸制海」。
因此,作為美國「最大的地緣競爭對手」,包括建構與發展「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延伸與擴展「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還有近期中國與索羅門群島共同簽署的雙邊安全協議框架,都是中國試圖達成上述戰略目標的具體策略。
隨著歐洲俄烏戰爭的膠著,還有亞洲從朝鮮半島一路到東海、台海與南海的「陸海對峙」地緣安全格局的成形,美中兩大強國於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間各自「拉幫結派」的安全聯盟對峙,恐將在雙方「戰略競爭」狀態下持續下去。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