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麟/宜蘭大學博雅通識中心副教授
臺灣的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將於本(105)年11月2日與3日於,中國北京舉辦「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並將與習近平會面,此舉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沒有人會質疑,雙方可因多元交流解除敵意,甚至創造出一個共榮的場域,若反因交流招致更多質疑,就必須有所警惕與評估,並透過會面的言語以釋疑。
外界對於洪秀柱的觀點,始終盤旋於「終極統一」的論述,因此社會對於渠各項主張有賣台疑慮,導致104年總統競選期間國民黨換柱風波,此舉無異加深了民眾對洪秀柱的統一印象。只是統一有何好處?迄今尚無人能論述,至多只是共享中國夢之類的華麗言詞。
1949年後中央政府遷台,愛國教育告訴我們「實行三民主義,完成統一大業」,由於臺灣經濟高度發展帶動民主潮流,在2000年以前臺灣人夾著雄厚資金前進中國,對於中華民國的統一似乎自信滿滿。風水輪流轉,中國因為台商資金開始了大量建設後,也帶動外資進入,中國經濟因此起飛,受限經濟規模,臺灣自然無法與13億人口相較。此時聽到的「統一」,已由主動轉成被動成為「被統」的概念。
此時國共兩黨均主張「統一」,聽在群眾的耳裡,實在不甚悅耳。但是國民黨既然主張統一,應該在本次會談中,應適時提到統一障礙應該先行排除,尤其本次增設「政治組」的討論,應先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以下簡稱中國憲法)將中國共產黨是定性為唯一合法執政黨的說明進行討論。理由無他,這與中華民國憲法所保障的國民參政權有所抵觸,更與普世民主價值不符。
過去中國常宣傳,兩岸統一後臺灣人可以擔任中國國家副主席,此點前臺灣省政府主席趙守博教授曾經駁斥,為什麼我們不能擔任國家主席?這擺明了把臺灣人當作次等國民。這也是因為中國憲法明訂只有共產黨才有執政權力之故,再從政黨角度來看,統一後只能等待共產黨施惠,成為永遠的在野黨,這與民主政黨職志在追求執政權,有所扞格不入。此將使,以中國為名的國民黨,無法面對黃花崗之建國先烈與忠烈祠之英魂。
因此建議國民黨,在本次洪習會中,既然主張統一就要提出排除統一障礙的建議,請先修憲以保障中國國內各黨派之參政權,如此國民黨才有資本對臺灣大聲疾呼,注重13億人口的民主市場,對其統一的主張增添些許的合理性。或許是洪秀柱的一小步,卻可能是中國民主的一大步。期待國民黨能將此列為討論項目,讓統一不再只是口號,也有可能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