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賢/桃園市體育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近來運動員與運動組織紛紛被詢問對於俄烏戰爭的態度與看法,你認為運動是否該對這類議題表態?
運動本身從來都是視為一種「載體」,把某些理念進行傳播或者深化,隨著運動員自主意識、道德認知等的差異,則決定了運動乘載的理念傳播強度以及深度,讓我們看看以下兩個案例:
首先是不期望表態的形式,往往會試著將自己的身分定位為單純的運動員,來迴避有關理念的任何選擇。
「聽著,你必須停止,我不是政治家,真的不要再問了。」,這樣不耐又無奈的回覆,來自英超切爾西隊的總教練Thomas Tuchel,處身職業運動領域中的許多知名人物,面對近來的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無不面臨這類的詢問,此時此刻,運動與政治似乎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
然而,運動不僅無法也無力與政治做出區隔,僅就近期的大型賽事而言,從2020東京夏季奧運的「我國史上最佳奧運成績」到2022北京冬季奧運的「史上最把中國視為主場」的種種事件,都表明它們之間的千絲萬縷。
其次則是運動員的明確表態,而且甚至是充滿先見之明的形式,烏克蘭史上首位的俯式冰橇 (skeleton) (又稱為鋼架雪車)選手赫拉斯凱維奇 (Vladyslav Heraskevych) 在戰爭發生前,就在北京冬季奧運場上公開呼籲不要戰爭,拒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儘管當時俄國已經開始與白俄羅斯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但這樣的行為若嚴格來看是違反奧會規章的,國際奧會卻在事後主動且公開地表示不會對這名運動員造成任何影響。「這是對和平的普遍呼籲。對於國際奧委會來說,此事已經結束。」
呼籲和平,任何人或者任何單位,又能怎麼譴責呢?此刻值得我們擔憂的是,竟然連呼籲和平都值得去害怕犯錯,如果脫掉賽服,赫拉斯凱維奇恢復到他作為一個物理系大學畢業生的身分,他就失去了宣揚理念的盛大舞台,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熱愛和平的普世價值。
站在此刻,我們從政治領域退回到運動,即使從運動倫理的角度來看待,我們都知道運動的規則有兩種性質,分別是「建構性」以及「規範性」,前者說明比賽方式、場地規格以及選手職能;後者屬於維持比賽順利進行的一切手段,普遍性被大眾認識的是維持比賽的「公平」性,整體來講,在運動日趨國際化、職業化的現在,透過媒體的傳播,各方對於公平競爭的看法也日益接近。
所以,當下面對戰爭的發生,既然運動選手能認知場上應該存在規範性的規則,也會努力爭取規範性規則能發生作用,約束那些犯規的選手,那麼,身而為一個接受普世價值的人,至少爭取人權上規範性的規則-「人應當擁有和平、人應當不被侵犯」,當然是任何運動員都能直言的。
願戰火平息,願我們都抱定立場,表達出反戰的態度,勇於在人生的運動場直言不諱。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按摩趴半小時「右眼發黑又頭痛」險失明 50歲熟女原來急性青光眼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