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退休法官的無奈 清官易做明官難為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投書】退休法官的無奈 清官易做明官難為
【投書】退休法官的無奈 清官易做明官難為

李商/退休人員

《2023 司法節論壇 從太極門案行政救濟之路體檢我國司法》退休法官袁崇楨律師說:「回顧我整個法官生涯,我自己的評論都是不及格的,太難了!」他以司法人的切身經驗讓大家認識真正司法問題是清官也辦不了案子。法官不是一清了事的,清是做法官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份條件,一個是少不更事,對人性人生生命的艱難沒有體會,對社會實況認識不足,對很多事理的判斷違反常識,他很清又如何?他照樣當恐龍。清官很容易傲慢,自以為是正義之士,結果會經常正義凜然的去做傷天害理的事,做得正義凜然,太極門假案是被一個貪官辦的嗎?我不認為,太極門案極可能是被個滿是成見、自以為是、又自認是正義之神的人,照樣辦出冤案。

古代剛剛上任或者調職的官員,身為儒家士大夫,對四書五經、吟詩作句是很熟,但是文案起草、財務審核、按律斷案這些高度瑣碎的行政技術工作,就不是很擅長了。而且,地方官員每到一地,對當地官場和地方勢力大戶,比如大商人、大地主之間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肯定也不是很熟,一切都得仰仗一位熟悉業務和本地人情世故的老師爺。甚至有些時候,官員最後往往被自己強勢的師爺架空。除了固定薪水及逢年過節商人送禮之外,師爺還有賄賂等非法收入。清代有個「官一幕二衙門三」的說法,就是指當時官員、師爺和胥吏之間的分贓比例。

曾經有位清官他不貪汙不收禮不接受關說,但行事風格特異問案時嫌疑犯肯承認的他反而赦免其罪,這些師爺和胥吏勾結吃定清官,話說有一人犯要找人關說於是找上師爺和胥吏,師爺告訴人犯在堂上官爺問案時你要承認錯誤,果真後來被判無罪當然師爺和胥吏都幫上了忙,事先也接受賄賂,事後再接受酬謝,而這位清官依舊兩袖清風。清官信仰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來老百姓對清官樂此不疲的期盼和傳頌,使得這種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種文化。如: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人人耳熟能詳。老百姓處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境地,孤立無援,迫切希望有人能為民父母,為他們做主,清官的事蹟正是百姓這種心理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一種畫餅充饑式的心理補償。

晚清小說家劉鶚對這一問題有直接的闡述。他在《老殘遊記》中說:「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是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不知害了多少天下大事…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老百姓對清官的期許不外有三:抑制欺壓百姓的權豪勢要;打擊魚肉鄉裏的潑皮無賴;懲戒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

劉鶚認為,清官的毛病在於道德上有一種絕對的優越感,這使他們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問心無愧,從而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甚至剛愎自用的境地。這種心態是極其有害的,往小的方面說,比如聽理刑獄時,容易濫用刑罰、草菅人命;往大的說對國計民生無所裨益,反而會誤事。

退休法官袁崇楨在司法節這天提出他個人對太極門假案的看法,此案已經邁入第27年了,引起國內外宗教人權學者專家的關注。行政法院、執行署、國稅局之間互踢皮球,國稅局不能因為行政法院的枉法裁判,就抓著「既判力」並已超過救濟時限而不知撤銷,在法律的精神政府有錯追究應該沒有受到期間的限制,而執行署明知這是有爭議案件卻不顧人民的申訴而停止執行,強迫違法拍賣民產,這一連串的錯誤表示政府機關各自為政,不管人民的死活,才有退休法官的無奈清官易做明官難為的感嘆!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超徵稅收還民 給世界一個更好的台灣

【投書】由金融財政連結,看部長不適人選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