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總是可疑的,傷害卻如此真實。 ──致所有房思琪,以及她/他的家人朋友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記憶總是可疑的,傷害卻如此真實。 ──致所有房思琪,以及她/他的家人朋友
  • 字級
記憶總是可疑的,傷害卻如此真實。 ──致所有房思琪,以及她/他的家人朋友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少筠/特稿

在事件發生後的5天,其實還記憶猶新,原未打算趕熱潮地說些什麼,深怕任何的轉述引述再述都會是於不定對象的一種傷害。然而,在閒暇時重讀了董成瑜《華麗的告解》,其中專訪作家平路的那篇報導,讓我駭異於理應具時效性的新聞寫作,竟能在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產生一種連結作用,不僅封存當下人物的原汁原味,更有一種警世的、雋永常新的意涵深埋其中。於是我提筆寫下。

該篇報導提及,2009年藝人侯炳瑩著書道出家庭秘辛,又與母親、哥哥在媒體互揭瘡疤,遭人批評是「狗仔才有興趣的八卦」、「私人家務事,浪費社會資源」。平路當時特別在專欄中寫道:「是不是八卦醜聞,單看社會用哪一種濾光鏡去剖析它?若是換一個角度,它其實是一種折射,替我們映照出所有家庭的畸異之處。⋯譬如,對多數人充滿了溫暖親情的『童年』,對某些孩子們,原本是個充滿了灰垢的黑盒子。」

侯家三人各自根據自己的回憶敘述,平路說:「這份回憶是否能夠『還原』當時的情境則是另一回事。⋯⋯記憶總是可疑的,然而,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傷害卻如此真實。更根本地看,則好像小說家海明威說的,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被重重地傷害過,爾後的人生,始終的困難在難於拼回原狀。因此,侯家兄妹的家務事,豈止於八卦而已。當事人在媒體上真情告白,所帶來的反省是:事件中的每個人,包括做父母的,包括每一個你與我,又何嘗不是,受傷的小孩?」

4月27日晚間,原只是在藝文圈轉發的陳芳明老師的臉書貼文,經數小時的「醞釀」,果不其然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

事件至今愈演愈烈,不僅有議員出面指證「就是某某名師」,更因如細胞增生的相關報導,連衛福部都摻上一腳。據《上報》指出,衛福部以違反《性侵害防治法》第13條為由,透過地方社會局去電要求出版社將聲明撤下,並研議對出版社進行開罰。一時之間媒體噤若寒蟬,紛紛更換標題、打上馬賽克,自此林奕含成了A女,房思琪離開樂園,惡人依舊高掛招牌上。

衛福部今(2)日一早發表聲明澄清,並未干預任何新聞報導。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更表示,鑑於大眾媒體傳播快速,尤其性侵害案件對被害人及家屬影響甚鉅,為避免媒體或民眾觸法,造成傷害擴大,適時提醒相關法律規範實有必要;惟個別案件是否違法或符合例外規定而免罰,則需由相關主管機關就個別案件審酌其公益性、必要性或正當性等進行裁量。

於此不禁覺得好笑,不曉得這是否含括在奕含生前也許曾經一閃即逝的對這個社會的預想之內?

「整個書寫讓妳害怕的是什麼?」

「我怕消費任何一個房思琪。我不願傷害她們。不願獵奇。不願煽情。我每天寫八個小時,寫的過程中痛苦不堪,淚流滿面。寫完以後再看,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寫的、最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我能做的只有寫。女孩子被傷害了。女孩子在讀者讀到這段對話的當下也正在被傷害。而惡人還高高掛在招牌上。我恨透了自己只會寫字。」

「妳知道嗎?妳的文章裡有一種密碼。只有處在這樣的處境的女孩才能解讀出那密碼。就算只有一個人,千百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看到,她也不再是孤獨的了。」

「真的嗎?」

「真的。」

字斟句酌是媒體人的職業病,而此刻的謹小慎微卻是為了不使已受傷的人更痛。文字若能讓人體驗未體驗過的,哪怕只是一丁點,也都彌足珍貴。奕含生前表示,她不期望藉由書寫獲得救贖,她更直指,若是讀者在讀完後感到一絲一毫的希望的話,「我覺得那是你讀錯了,你可以回去重讀。」

我是餿掉的柳丁汁和濃湯,我是爬滿蟲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個燈火流麗的都市裡明明存在卻沒有人看得到也沒有人需要的北極星。

如果妳/你可能是房思琪,妳不用思索便能得知,這將是多少個日與夜的自我否定與世俗標籤交織而成的心聲。

如果妳/你可能是房思琪,妳想必整個星期都不忍過目各式報導。

如果妳/你可能是房思琪,妳也許當夜即在網誌告解:「我從來沒有為一個毫不相干的人的死,感到如此悲慟,甚至連此刻的一字一句,都是艱難地落在鍵盤上。箇中緣由不難理解,因為她不是毫不相干的人。」

如果妳/你可能是房思琪,當又得按時服藥、回診,妳便會想起林奕含,想著:真好。難得有這麼一次,可以不畏懼時間的力量。難得有這麼一次,可以倖存於時間的洪流。

如果妳/你可能是房思琪,妳此刻充滿了感謝。

「謝謝妳,讓我們感到不孤單;謝謝妳,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存在不可恥;謝謝妳,讓我們一同與現實拚搏。真替妳開心,終於不用再背負著別人強加於妳的什麼、終於不用再困擾於該掙扎著活下來抑或離去。希望妳現在是快樂的。」

最後,以協助完成奕含的遺願作結。祝好

20170502

(註:奕含的臉書已轉為紀念帳號無法嵌入連結,敬請點入閱覽。)

延伸閱讀:
【匯流觀點】四月某個晴朗的早晨遇見村上春樹
【匯流新聞】小燈泡留給社會的禮物:立院擬修《精神衛生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