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量迷思3-1】聲量高易陷同溫層效應 何志勇:可操作性高 - 匯流新聞網

TOPIC

【聲量迷思3-1】聲量高易陷同溫層效應 何志勇:可操作性高
【聲量迷思3-1】聲量高易陷同溫層效應 何志勇:可操作性高

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何志勇。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屈彥辰/專題報導

今(2022)年底將迎來縣市首長、地方民意代表和村里長選舉,當選舉結合網路,各政治人物努力經營粉專,開直播吃播、介紹美食或與選民互動,力求提升聲量與大眾關注。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受訪認為,聲量高易陷同溫層效應,且據他觀察,聲量的可操作性高,美國總統也時常利用時事,為自己拉抬低迷支持。

何志勇說,所謂聲量有些虛幻,大部分人對於政治人物本身不會有實際接觸,這不像實際的親朋好友間的網絡關係。現今的新媒體發達,政治人物的光環折損越來越快,如前總統陳水扁擔任一屆台北市長,在他第一任總統任期光環依舊,到第二任才因為某些案子的緣故,導致光環消退;前總統馬英九擔任兩屆台北市長,到他第一任總統任期,預備要推「油電雙漲」,聲量便隨之下滑。台北市長柯文哲面臨同樣問題,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消退更快。

何志勇進一步舉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2019年當選 總統,其得票7成,到今(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之前,其滿意度只剩20幾%,不滿意度超過6成。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澤倫斯基透過新媒體發聲,戰爭英雄的形象隨之鮮明,他呼籲西方國家救援烏克蘭的形象廣為流傳,也可從影片看出來錄影場景有挑選過,如在地鐵、可看見戰火的辦公室等,他的支持度一下子超過9成,烏克蘭貪污、包庇親信的醜聞被蓋掉,可見聲量是可以被操作的。

何志勇分析,2000年後網路興起,2008年智慧型手機興起,社群網站也開始有了雛形,人們關注資訊的平台、工具、管道變多。在2009年,美國曾有研究,探討公民的兩個面向,傳統公民叫做「dutiful citizen」,這些人會參與政治活動、捐款、參加造勢,重點是會去投票,想法保守。

另一種是「engaged citizen」,這些人多是年輕人,在網路上參與公共、政治對話,這些人願意參與公共活動,投身志工行列,但不見得願意投票。何志勇說,這些人算不算聲量?恐怕算是,因為老一輩的人不太用網路。這些人聲量能不能轉成支持?若從過去的行為調查來看,投票意願是低的,投票率偏低。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實際投票佔的比例,低於他們在投票人口中應佔的比例,大部分去投的還是中年以上的選民。

何志勇認為,聲量必須考慮到政治人物的公共性。現在之所以要選代議士、民選官員,是因為無法做到民主政治的直接民權,代議士的本質是具有公共性的,要協助民眾處理公共事務,一旦政治人物把這個根本拋棄,形塑自己成網紅,即非政治人物或政治家的初衷。即便是一些著名的職業選手、藝人,還是要靠自己的本職工作生存,而不是靠聲量生存,前因後果是因為他們有本職才有聲量。

何志勇強調,政治人物如要追求聲量,公共性必須存在,否則選民為何要支持?聲量究竟能否跟支持度劃上等號是個迷思。聲量是會變動的,根據研究,美國總統凡遇到內部民調低,外部壓力或戰爭會成為挽救低迷民調的工具,前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在911事件前支持低迷,911事件讓他的支持起死回生,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同理,川普任內施政、疫情重挫其支持,故選擇在總統大選前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極度鼓吹反中,企圖拉抬支持,但沒有成功。

202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的造勢現場,支持者身著國旗裝聲援韓國瑜。

聲量高 小心同溫層效應

詢及「聲量高是否等於支持度高」的迷思問題,何志勇說,聲量有時是負面的,民進黨立委高嘉瑜的前男友林秉樞在事件發生當下,聲量應該是全台灣最高,但他應該連里長都選不上。臉書的按讚數、粉絲人數都是可以買的,有些政治人物的粉專追蹤人數高,可是粉絲的互動度不高,或是相反,聲量高不代表什麼。

何志勇認為,聲量仍有其號召力在,當把聲量做出來,讓外人對某政治人物有期待,或許較容易把票投給他,不過會涉及到聲量究竟如何產出的問題。台灣使用者目前還是以臉書為大宗,臉書有個問題是「同溫層效應」,因為臉書的演算法會讓使用者看到自己喜好的東西。

他舉例,若使用者的朋友都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的支持者,在臉書上就會不斷看到特定政黨的資訊,因而誤認那個東西就是真實的、就是聲量,但這都是偏頗的。2020年,韓國瑜選總統的時候,最後一次造勢在台北,人潮從造勢現場一路擠到中正紀念堂,最後投票結果卻是慘敗,現在是網路揪眾跟參與活動綁在一塊的時代,網路上有很強的同溫層效應,當這些所謂的「聲量」跟地面動員綁在一起,會變成迷思中的迷思。聲量是一種手段,但不該變成唯一的手段。

何志勇特別強調,現在而言,年輕人不會一直支持特定政黨,不受傳統拘束,這些人可能是所謂的「獨立選民」,越年輕越有自己的想法。而類似的「獨立選民」會越來越多,不是年齡層的變化,而是整個社會結構在改變。

照片來源:Pixabay、CNEWS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聲量迷思3-2】少數人創造多數聲音 張正昀:高聲量可能是高風險

【聲量迷思3-3】追逐曝光一直有 練鴻慶:選民喜好決定政治人物行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