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兒小真(化名)有阿嬤24小時的照顧,口語能力大幅進步。
▲小真(化名)出生就被診斷有聽損狀況,一歲開刀便戴上電子耳輔助。
匯流新聞網記者程子奕、陳駿碩/台北報導
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但如果發現孩子聽力有問題,孩子的將來究竟該怎麼辦?現年三歲的小真(化名),出生沒多久就被醫師診斷有聽損的狀況,因為小真的父母皆為聽障,主要是靠「讀唇」來理解他人,阿公和阿嬤為了讓孫女的未來能更融入社會,除了24小時的照顧之外,還帶小真接受聽覺口語法的教學,談到孫女的未來,阿嬤希望,她裝上電子耳後,無論聽、說都能和常人無異,「但更期待的是,小真不但能照顧好自己,有一天還可以照顧她的爸爸媽媽」。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小真阿嬤回憶道,因為家族過去並沒有聽損的相關病史,當知道自己女兒有聽力問題時,跑遍了台北各大醫院,最後才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而當時為了讓小真媽媽學習「讀唇」,阿嬤每天下班都會抓著孩子拼命講話,「她背對我不行,我要一直把她扳回來跟我面對面,要她讀到我的唇」。
▲小真阿嬤每周都會帶著孫女到雅文基金會學習聽覺口語法。
阿嬤認為,聽損兒的學習、成長過程確實是不容易,直說:「我女兒在求學中,我就覺得蠻心疼的」。原來,小真的媽媽靠著「讀唇」學習,但往往老師轉身寫黑板,或是在教室走動時,就無法理解受課內容,只能刻苦的自學。
或許正因如此,也養成小真媽媽好強的個性,高中畢業後就要求離家到外縣市讀書,回想起這段過去,阿嬤難掩情緒:「我當然不捨!第一個妳聽不見,第二個颳風下雨三餐自理,颱風來的時候…以前一停電,我第一個一定衝她的臥室」。沒想到,小真媽媽為了證明「別人能,我為什麼不能」,不但瞞著小真阿嬤考到摩托車駕照,後來也真的獨自在外縣市生活4 年,順利完成學業。
▲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方彥婷。
聽覺口語師方彥婷指出,雅文基金會主要利用聽覺口語法的課程幫助聽損兒,學習聽聲音和說話,而台灣2012年起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多數聽損兒在一出生就能檢查出來,家長若擔心寶貝是否有聽損的狀況,可以觀察小寶寶是否常對於聲響沒有反應,或是講話清晰度不佳,都有可能是警訊。方彥婷也建議家長,還是有疑慮,可以掛耳鼻喉科尋求專業協助。
新聞照來源:匯流新聞網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啦啦隊女神「濕到裡面」超痛苦…鐵粉伸手慘遭鄉民譙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