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台北報導
前總統陳水扁日前在Line官方帳號中透露,他在當台北市長任內發起介壽路改名活動,包括「短路」、「瑪麗蓮夢路」都被人提出。時任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陳學聖今(6)日加碼爆料,陳水扁是為了「去蔣化」、「去威權化」立威,但也只有介壽路得以成功。
陳水扁強調,凱達格蘭族為巴賽族、雷朗族及龜崙族三群人的總稱,當時學者從7000多個名字中挑出「凱達格蘭大道」、「艋舺大道」兩個名字給陳水扁圈選,他為表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包容與尊重,因此決定圈選凱道。
陳學聖說,介壽路之所以能改名成功,單純因為「上面只有兩棟建築物,而且都是公家的,一個是台北賓館,一個是外交部,沒有任何私人建物」。他表示,其他諸如中正路、介壽國中、中正國中……全部都沒動。這無關政治立場,純粹是因為嚴重影響了市民日常生活,反對聲浪實在太大。
他表示,陳水扁做為第一個選上台北直轄市長的反對黨政治人物,他的一舉一動自然動見觀瞻,也當然充滿高度政治性,風波也是接續不斷。陳學聖並透露,扁後來又去拆了蔣緯國的別墅,但是房子拆了,「去蔣化」卻沒成功,被對方告到法院,市府敗訴,還賠了錢。
「前總統最近心情很好,和歷任台北市長同框暢談往事,也大談和解,都是媒體焦點」,陳學聖指出,他1996年擔任台北市長期間,決定將總統府前介壽路改名,「既然陳水扁起了介壽路改名的秘辛,我們就幫忙加上註腳,這樣真相才會比較完整!」
照片來源:資料照片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豪毅專欄】從歐陽娜娜到陳廷寵 那些不被蔡政府保護的言論自由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