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專家
世界各國銀行積極在區塊鏈技術做探索,提升服務的效率,像是透過分散式帳本技術,提升國際貿易的匯款效率及透明性,但是銀行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則抱持中性的態度,像是台灣中央銀行曾發布新聞稿呼籲比特幣並非貨幣,欠缺專屬法律保障,並指示金融機構如辦理涉及比特幣之相關業務,於適當時機,採取必要之措施。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德國銀行Bayern LB於今年9月發布一份比特幣的研究報告,該銀行研究員透過存量產出比(Stock-to-flow Ratio)模型分析,來詮釋比特幣的稀缺性。
存量產出比=市場存量/每年新產出量
對於任何在市場上的商品而言,大量的新產出流通到市場將直接衝擊商品的價格。像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透過調節每日的原油產量,維持市場的穩定供給,更重要是維持每桶原油價格確保其經濟利益。透過新產量控制,能有效影響商品價格,這是個經濟手段。如果存量產出比數字越高,代表該商品的稀缺性越高。
黃金是目前被認為具有最高存量產出比的商品,長期來看,比特幣的每四年的減產效應,將使得比特幣的存量產出比越來越高,將會比黃金更稀有,這可能是一個領漲指標。
圖一:比特幣未來的存量產出比
我們將稀有貴金屬與比特幣過往每個月的流量產出比計算出來,對比上商品的市值,可以發現到比特幣的市值與其存量產出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見圖二)隨著存量產出比的增加,比特幣的市值呈線性增長。
2020年5月比特幣的第三次區塊獎勵勵減半,比特幣的存量產出比將大幅增加,越來越像黃金,按照線性增長來推估,比特幣價格有機會來到9萬美金。
圖二:比特幣歷年存量產出比與市值圖
現實經濟並不是一個單一統計數據可以完全展現的,我們可以當作參考。
比特幣相較於黃金、其他貴金屬,並非實體商品,看不著,摸不到,應用面、普遍性尚不足,但每年都有大幅成長。長期來看,比特幣還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或許有一天,真的可以成為「數位黃金」。
圖片來源:Unsplash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