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紀沈廷/台北報導
中華電信近日正式取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許可,將開放MOD自組頻道,雖然引發各界討論,有人認為這將造成中華電信壟斷市場,但也有人認為這將帶給台灣影視發展的良性競爭,但無論如何,MOD多年的經營下,用戶數雖突破200萬,但不僅沒有成為台灣最大播放系統,反而虧損上百億,這背後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呢?
連年虧損,內容成主因
MOD從2004年推出至今已經連續虧損15年,虧損所累積的金額也達到300億元,而且到了現在仍在虧損中,有不少人認為MOD提供的內容乏善可陳,上架的頻道也一成不變,被認為是「有線電視化」。
在過去,中華電信MOD僅能藉由向頻道商收取上架費,套餐用戶數在50萬以下的,MOD只收取兩成的上架費;而套餐用戶數50萬以上的,則收取三成;剩下的七到八成收入,則由頻道商合意討論如何分潤。
但重點是,多年來,中華電信因法規而被要求「頻道上架須以取得衛星廣播電視法執照者為限」、「中華電信不得自行提供單一或組合多數頻道(套餐)」、「中華電信有協助必載頻道(無線電視)上架義務」等條文, 所以中華電信無法自己組成想要推薦給消費者的「套餐」,所有頻道套餐的組合全都由營運商決定,
前中華電信董事鄭優便曾公開表示,他認為MOD就宛如一間百貨公司,卻無法決定每個樓層的主題、專櫃、及擺設該以什麼樣子的方式呈現;明明中華電信才是最了解MOD營運狀況的人,卻無法提出對消費者來說最好的產品設計,還得看頻道商臉色。
下架風波,處理惹爭議
2017年,MOD在沒有明確告知消費的情況下將48個頻道進行下架,讓當時原有的100多個頻道瞬間減少為59個,當時引來不少爭議。MOD有分為豪華、優質及家庭超值套餐,而每個套餐都是由頻道商所提供的頻道而組成,價格也是由中華電信及頻道商共同協議成,再向消費者收取費用。在過去,MOD無論頻道的收視率高低,都會支付一樣的授權費,所以頻道數多的頻道商就會有比較多的授權金,也包含當時的「台灣互動電視」在內。
當時由於MOD與頻道商之間對於套餐分潤方式無法達成共識,也因此擁有最多頻道的台灣互動電視公司決定將旗下45個頻道移出豪華套餐服務,也因此成了影響最大的關鍵。但中華電信也表示,頻道跟套餐都是頻道業者自行經營,中華電信僅是提供了一個平台給業者,並幫頻道業者代為向客戶收取套餐費用,在談不攏的情況下,也只能讓頻道下架;雖然後續48個被移出的頻道仍恢復上架,卻也突顯MOD及頻道業者之間的問題。
簡單來說,MOD僅是一個傳輸平台,礙於法規所以它們並沒有資格決定頻道組合,但當有了消費糾紛,卻得概括承受,是否有失公允?雖然中華電當時處理上有瑕疵,但MOD畢竟畢竟沒有干涉頻道的權利,也只能任由頻道業者自行下架頻道。
力求轉變,與OTT合作
為了讓MOD能打破僵局,在中華電信前董事鄭優的推動下,MOD在2017年先與KKTV合作,成為首個入主MOD的OTT平台;到了今年一月,MOD正式宣布與Netflix合作,讓全球最大OTT進駐MOD,但與KKTV不同的是,MOD為Netflix量身打造了「Netflix隨選方案」,搭配HiNet寬頻上網光世代服務、MOD平台服務、Netflix訂閱服務,藉由一整套的服務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體驗。
這背後的算盤可是打得精,而最直接的獲利就是MOD及Netflix都有機會接觸到新用戶;就MOD來說,藉由Netflix的進駐,能幫助吸引更多年輕人;而Netflix則能夠過MOD加強與台灣消費者的連結,藉由與電信業者的結盟,能夠接觸到傳統電視的消費者。
兩大難題,成MOD挑戰
雖然透過各種套餐、與OTT合作、爭取自組頻道等方式不難看出中華電MOD的野心,但在它面前等待的,仍是一場險峻的考驗。
(一)從零開始
現有的套餐擁有百萬用戶規模,而中華電信若想自組頻道就從零開始,一來得推出頻道商能接受的合理分潤機制,二來得說服用戶買單,但似乎截至目前為止,中華電信仍未有完整規劃。
(二)競爭對手
所謂樹大招風,作為全球最大付費影視平台,中華電信在取得自組頻道的權限後,由台灣四大有線電視業者中嘉、凱擘、台灣寬頻、台灣固網組成的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也加入戰局,當這些競爭對手集結起來,中華電要面對的不僅是輿論壓力,甚至可能得面臨可能發生的訴訟。
有人認為,中華電信的對手們認為MOD應適用「有線廣播電視法」,最大的原因在於希望藉由過時的規管來約束競爭者,所以與其說MOD是想藉此制定遊戲規則,倒不如說MOD希望自家平台內的流動及商業模式更加健全。
NCC看似為MOD打開了一扇門,但實際上卻是將石頭丟進了台灣影視產業這偌大的池水,進而濺起一片水花,對MOD或對其他業者而言,未來的波瀾仍有待後續觀察。
照片來源:MOD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眼球戰爭10-6】樂見MOD自組頻道 消基會:良性競爭將刺激台灣影視產業進步
【眼球戰爭10-8】前有MOD、後有OTT 有線電視逐年大減15萬用戶 台灣消費電視的困境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