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 匯流新聞網

LIFE

【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21

▲工藝藝術家李昕。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程子奕/台北報導

甫落幕的大亞集團65週年《STEADY POWER 穩定日常》線形藝術展,邀請藝術家李昕一手包辦系列創作,透過沈浸式體驗,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各項作品。這是李昕首次嘗試以電纜當中的銅絞線作為創作媒材,也是製作過的最大規格作品,今年還不到30歲的她,從事藝術創作已經13年了。坐在廈門街日治時期的老屋中,李昕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專訪,暢談創作路上的各項點滴。

從小就因為手巧備受親友喜愛,高中選擇進入復興商工接觸珠寶設計,李昕從此展開金屬設計工藝的人生旅程,後來繼續在樹德科大雙主修工藝跟工業設計,並進一步就讀台藝大工藝系研究所,更深入探究金屬工藝。

【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23

▲李昕作品。大亞集團《STEADY POWER 穩定日常》線形藝術展(啟藝提供)。

前進方向明確 逐步找出屬於自己的工藝之路

「很多人很訝異,怎麼可以在台灣學到這麼多東西?」不少人都以為李昕到國外唸書,但是她的學習其實都是在台灣養成,因為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嘗試的方向,才能把握校園時光,擷取最寶貴的知識養分。

「這個過程從細微的珠寶製作,作品規格越來越大,後來加入工業製程的概念與操作,研究所則是添加更多手作觀念,算是經歷完整的金屬工藝學習之路。」李昕說,穩定日常線形藝術展可說將個人作品格局拉到生涯新高,因為展品高達4公尺,寬度延伸可至11公尺,重達1公噸。

2016年舉辦首場金工個展「蝕年Be Eaten Decade」,李昕售出130件創作中的近半作品。「覺得自己好偉大!」她笑說。從精細的飾品製作,到延伸整個展場空間的大型金屬雕塑作品,李昕認為,吸引自己的是「工藝」,還有如何應用在各個喜歡的領域中。

就像一開始接觸的珠寶設計,原本以為很難找到立足之地,甚至研究所論文題目就是研究首飾配戴文化,就是想探詢脈絡,進一步打破難以改變的傳統文化。李昕分享,今年找到了一個新方向,透過「轉換結構」新思維,希望開創個人新方向。

「例如過去戒指上的鑽石,可能要利用4爪座才能牢牢抓住,我設計出2個爪子就可以固定鑽石的結構,而且有別於過去出現過的2爪戒台樣式。」

「對於其他人來說,這個設計可能看來只是改變一點點,但是在珠寶界來說,可能就是開啟了一個全新方向。」李昕表示,覺得自己可以再做更多嘗試,每個領域都想去玩,每個領域都想慢慢探索。

【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25

▲李昕作品。兩爪鑽石設計。

投入策展型工藝創作 成立藝會所邀請年輕藝術家同行

「我喜歡慢慢尋找,慢慢發掘自己的這個過程。」隨著策展越來越盛行,李昕開始接觸策展型創作,找出主題與創作的平衡點,即使耗費半年以上的作品只能展出不到10天,但她仍把握每個機會,以獨到的工藝態度執行。

2018年開始嘗試策展型工藝,李昕已經陸續挑戰晶華酒店駐村70天、擔任台中花博友達微美館的百件工藝品設計製作統籌,也成為陽明海運貨櫃展的創作藝術家之一,並進而受邀成為大亞電纜65週年展的創作藝術家。

李昕分享,從第二場大型策展活動開始,開始學會將過去工藝製作的時間,利用設計思考濃縮,讓短期內可以使用工藝手法完成符合主題的作品。這樣的風潮正在新生代藝術家中興起,透過電腦軟體描繪出概念的具體線條,輔以部分工業機具協助,加入手工調整及創作,形塑出作品最終樣貌。

【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27

▲李昕作品。REGENT晶華酒店大型裝置雕塑。

3年多來行政、成本估算、創作都李昕自己一手包,各項細節都不能有閃失,否則就會耽誤專案進度。從創作一開始的分解設計,掌握各種做法以及組裝後的樣貌,就連如何將展品運進展場空間所屬的建築物,這些都要思考進去才行。

「挑戰策展型工藝創作,會有一種即使稍縱即逝也要獨具匠心的信念。」李昕這麼說。

想要融合「工藝」與「策展」這兩個領域,在工藝領域堅持下去,李昕目前有更具體的行動,就是租下了位於廈門街的1936年日治時期警察局老屋,並以當時的地名川端町為概念,成立了「川端藝會所」,要讓更多年輕藝術家有表現空間。

【有影】川端藝會所再出發 藝術家李昕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樂趣 29

▲李昕作品。國際台中花博友達微美館工藝型展品。

「想要找到其他認同這個想法的年輕工藝家,讓不同工藝在這個空間討論、實現。」李昕試著一直將自己丟到陌生的環境,藉此快速成長,同時挑戰更多有興趣的領域。就連修復川端藝會所的老屋外觀,都專程找來陶藝師復刻近百年前的職人手工磁磚,經過半年的反覆嘗試,終於製作出符合質地與顏色的磁磚,絲毫不願妥協。

接下來,李昕要在這裡發散、實現更多想法,同時期待與更多藝術家合作,透過各種有趣的策展主題,將台灣工藝能量放大,跨界找到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

新聞照來源:資料照片

《更多匯流新聞網CNEWS報導》

今年房市鬼月變旺季!遞延買氣交易量年增近六成

尋找德曼莎!國際失智症月徵件開跑 帶你看見失智症患者真實人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