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張華安/台中報導
臺灣環境公義協會(TERA)今年七月與日本全國小水力利用推進協議會(J-WatER)簽署合作MOU,將展開為期至少三年的合作,經過日本相關領域專家多次來台考察互動,已經出現初步成果,透過台日交流平台,可望推動台灣小水力發電產業快速發展。
日本小水力發電株式會社社長半田宏文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台灣多高山地形,對於水力發電來說是一大利多,加上台日的農業用水都很多,都是小水力發電的極佳來源,「小水力發電在台灣可以成為蠻龐大的事業」。
半田宏文表示,1960年代日本的水力發電佔了七成左右,後來著重火力跟核能發電,水力發電占比剩下不到10%,只剩歐洲持續發展,直到石油危機與重大天災等狀況發生後,才分析認定水力發電的重要。
「只要結合日本與歐洲的優點,找出適合台灣人的水力發電方式,系統建置好以後,就可以持續50年的發電功能。水力發電在台灣的難題就是法律還有未解之處,最重要是先解決法律問題,就能獲得半世紀的穩定發電。」這是半田宏文給台灣的意見。
半田宏文認為,日本結合當地及歐洲長處,進行小水力發電已經十多年,台灣應該要建立一個成功的模型,讓大家了解之後才能有效繼續推廣,希望自己帶來的日本技術,可以協助台灣繼續發展下去。
連積企業總經理楊燦銘指出,台灣小水力發電產業遲遲無法推展起來,就是大家還是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埋頭苦做,呼籲政府整合上需要更進一步,推出單一對口單位,「台灣涉及管理的政府部會太多了,整合之後有更好的施作方向,才會有更多企業投入」。
「台灣有機會成為第二個台電的應該是自來水公司」,楊燦銘認為,未來兩三年小水力發電有機會凌駕風力發電規模,因為有全年無休的水在流動,不像風力發電只有夏天跟冬天,太陽能只有白天,還要受限於天氣因素,只要下雨或陰天發電效率就大打折扣,唯獨水力發電,農田水圳扣除休耕期,最少有九個月的時間可以運用發電,封閉水路更不受時間限制。
過去台灣因為設備不容易引進,技術也有缺口,民間企業憑空想像難以突破,現在已經有日本主流設備代理引進台灣,提供一次到位的軟硬體設施。楊燦銘說,將技術分享出來之後,要是政府出手多幫一把,讓銀行願意提供融資,台灣小水力發電的產業環境可望快速成長。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