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公布「民眾心理健康需求、認知及憂鬱情緒調查」,發現每4人就有1人身邊有精神疾病的親友。進一步更發現,有72.8%受訪者「不知道」縣市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而曾經尋求協助的民眾竟只有1成,因此呼籲可多利用現有的健康資源尋求幫助,別等到出問題才趕忙就醫。
董氏基金會今年7到8月間,在六都地區以台灣人憂鬱症量表隨機抽取國高中職、區公所、衛生所、鄰里辦公室、企業單位,及行人等超過18歲的民眾,共回收有效問卷為2244份。發現有72.8%受訪者「不知道」縣市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65.3%「不知道」相關心理健康服務機構。
調查發現,有11.1%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者,占23.0%,也就是每4人就有一人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且「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比身邊「沒有」親友罹患精神疾病者高,占17.4%。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今年世界健康日「一起聊聊憂鬱症」是近10年來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次以「情緒疾病」作為關注主題,直言現代人對憂鬱症仍避而不談,也不了解疾病、同時找不到適當的資源處理。他強調,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呼籲,預估在13年後憂鬱症將會造成疾病及失能的主因。
針對調查顯示,雖然有92.8%的受訪者認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但僅有11.9%的人接受過心理諮商,更有近5成的受訪者對於衛福部心口司在心理健康推廣滿意度是打不及格的分數。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有心理困擾、精神疾病的人不尋求幫助,原因包括缺乏對精神病相關的了解、不知道管道、對精神患者有偏見、擔心自己會被歧視。她說,事實上,就算是失覺失調患者(精神分裂症)犯罪,也只有7.5%的罪行是直接與精神疾病有關。
詹佳真強調,接受治療後的精神病患並不會造成社會安全的問題。因此建議,若長期被情緒問題困擾,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逃避人群或社交活動,就應該尋求協助,預防長期的壓力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及個人能力的退化。
曾罹患憂鬱症6年的作家歐陽靖表示,運動是預防憂鬱症最有效的方法,鼓勵身陷憂鬱情緒的朋友,千萬不要放棄!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董氏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