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蝴蝶/公共行政碩士、時事評論人
李福軒/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博士、567大聯盟召集人
「為什麼61凱道誓師後,韓國瑜民調卻未升反跌?」這句話也是你的心聲嗎?無論是或不是,我們都應該以局外人為基準點來做客觀的分析。
韓國瑜讓自己落入某個「卡住」的境地,追本溯源都跟自己的過去言行脫不了關係;要不是自己之前做了錯誤的抉擇,要不就是自己在該有決策時選擇了不作為。因此,韓的問題,自己終究要負最大部份的責任。
不久前韓市長曾允諾「我堅持不考慮2020」,後變成鬆口表態願意「被動」參加初選機制,再加碼成為「我準備為中華民國粉身碎骨」、「Yes,I do」,甚至再走到被爆料「韓很怕總統初選被民調給做掉!」
這一路走來的每一步,即便韓市長的心中認為角逐總統大位的言行「都是被動的」,又或許瘋狂韓粉們認為韓只想當市長,選總統是被動的。但,理性的人們卻大多認為他的「不想選總統」並不是真的。
韓市長曾於某場校園演講中自述,自己花了6年當兵之後考上大學,半工半讀熬了7年多,還當選過最年輕的台北縣議員(32歲)。3年後又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立委,不過9年過去某一天,突然找不到人生方向,直覺對不起選民,因此在44歲離開政壇;經過17年失業風霜,現在60歲的韓國瑜,也說自己好不容易找到高雄市長這個工作,反問台下學生「你想我要不要認真幹?努力做?」
說這到裡,筆者不得不由衷的佩服韓市長真的是一位政治奇才。隨著民粹主義抬頭,韓市長的步數不是沒人看出來,而是稍微有點良知且看出來的人,沒幾個能做到、也做不來。
61凱道誓師造勢活動,據主辦單位推估現場湧進40萬韓粉。韓國瑜致詞時表示,為了中華民國,粉身碎骨在所不惜,還提出具備這4要件就是中華民國未來的總統:
一、確定國家發展總目標,要台灣安全,人民有錢。
二、要以身作則、不貪不取,做文武百官和人民的表率。
三、要善用人才。
四、具備同理心。
不料,就在韓市長「被動」追求總統大位機會不斷升高的同時,其一向以來領先甚多的「黑馬光環」卻逐漸失色。依據YAHOO民調「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機率,增或減?」的調查結果得知(統計時間:2019/06/03 – 2019/06/06,55.2K人已參加):
一、「您覺得您身邊的韓粉變多或變少?」
大幅增加10.4%、微幅增加7.0%、不變16.7%、微幅減少14.9%、大幅減少23.1%、不知道/沒意見27.9%。
也就是說,認為韓粉有增加跡象的有17.4%,認為減少的是前者兩倍餘(38.0%),認為不變/不知道/沒意見者約有44.6%。
二、「韓國瑜批評,目前的外交政策是「凱子外交」,將來他若能擔任總統,要把外交政策變成「發財外交」。請問您認同嗎?」
非常認同14.1%、還算認同14.9%、不太認同16.1%、完全不認同31.2%、不知道/沒意見23.7%。
換言之,認同韓市長「發財外交」政策者不到三成(29%),不認同「發財外交」的人為認同者的1.5倍多(47.3%)。
三、「經過6/1韓粉上凱道挺韓國瑜的造勢活動後,您認為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機率,增加或減少? 」
大幅增加32.0%、微幅增加14.3%、不變11.2%、微幅減少5.6%、大幅減少14.5%、不知道/沒意見22.4%。增加的%為減少的2.3倍!
綜上題目分析得知,儘管韓的政見不被多數人認同而且多數人認為韓粉數減少,但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韓的出線機率大増。再則,韓市長從「高雄發大財」、「人民發大財」接著喊到「發財外交」,理性的人民聽多了,不免覺得單純的口號似乎是不具任何意義的。
回顧韓國瑜語錄之一「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你不能左擁右抱,甚麼都要,這樣讓人討厭」。由此可證,真正的黑韓其實只有一位,那就是最虛空、最懂韓流、最會操作韓流的人,也就是韓國瑜本人,只是當局者不願意相信罷了。若韓市長願意面對,那麼事情多半還有改善的空間。就韓市長的情況而言,人生大事的選擇題中,不管是選擇Go or No Go,必然都會有一個「隱性或是顯性的代價要去背負」。
舉例來說,韓市長既已選擇「我堅持不考慮2020」,後又推翻自己的諾言、強調「被動」追求總統大位。那麼韓市長就不能只為看到結果好的一面,卻沒有綜觀 性質地去思考在某種程度風險下,自己在別的層面可能會失去的東西(例如:誠信原則、人格及政策評比等等)。而,韓市長真正要打動的就是那些原本不支持他、舉棋不定、以及對他的誠信原則、人格與政策評比為負分的人。
最後筆者必須說,個人主義是一種腐敗論!唯有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前,我們的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才能進步。否則,再多的虛言假語(高雄辦公、假日選舉、征服宇宙、人民發大財、庶民總統、發財外交、…等),只會讓人民嚇到心寒、直接氣到放生。這樣的結果,根本不是人民真心期盼的,如果再往後走下去,恐將陷入另一場存亡危機。
南鯤鯓代天府抽不出國運籤,猶言在耳,日月玄機,上天難欺!
照片來源:韓國瑜臉書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