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麟/國立宜蘭大學兼任副教授
2021年清大第30屆學生會會長黃筠甯在臉書PO文,在臉書的新生致詞中,提及她的當選,象徵著清華性別平權的進步,更象徵著學生會會長顏值的提升。此文一出,立刻引發多方批評,主要爭論在下面兩點:
一、以「最正會長」自我吹捧顏質,有違性別平等與女權主義的精神。
二、原本是新竹教育大學的學生,因為併校且刻意延緩畢業,讀到六年級才成為清大學生,甚至被該校學生譏評為「竹教地縛靈」。
面對該校學生排山倒海的批判,數日後學生會貼出《會長新生致詞致歉聲明》,針對使用「最正會長」與「顏值」等詞彙過於輕浮,製造了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對此承認錯誤也感到深深的愧疚。
此讓筆者想起26年前,1995年聯合國第4屆世界婦女會議通過《北京行動宣言》,由倡議「兩性平等」典範升級為「性別主流化」典範,以促使各國達成性別平等。性別主流化做為一種價值,促使政府的計畫與法律必須具備性別觀點,並在做成決策之前,分析性別認同的影響,讓不同性別認同者獲取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之機會。
而整個事件來看,不就是台灣「性別平等」與「族群認同」的矛盾縮影,說明如下:
一、顏質高低事涉主觀認知,他人批評反而變成歧視
針對,第一點黃同學以「最正會長」自稱,就筆者來看再正常不過了,自己認為自己最漂亮,不就是「自信」的表現嗎?天下有那個父母,不認為自己的小孩最美最帥呢?情人眼裡出西施,也是如此。所以,學校教育中要求學生作自己,有自信,才是最美麗動人。
顏質重要與否?見仁見智,但是在媒體的報導中,對於女性的描述,常以「正妹」、「嫩妹」或「顏質」作為標題以吸引點擊率。那麼以相同表述方式,作為自我介紹,是吸引了注意,卻引發負面衝擊,這意味著「雙重標準」。顯然,多數評論者在內心深處,係以自己對顏質高標準,評價黃同學,當不符合其標準時,就引發了抨擊,因為顏質高低與否事涉主觀認知,主觀評價差異,當然這就是一種歧視。
二、「竹教地縛靈」的族群認同問題?
在政治上,台灣有長期的族群認同問題;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分野在於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之際,此時點以前的稱為「本省人」,之後稱為「外省人」。那麼2016年新竹教育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併,也成了一種校園政治上的分野。2016年以前入學新竹教育大學者,因合併成為清大學生者,就變成了清華大學的「竹教地縛靈」,這就是族群認同的偏見與歧視。
原因在於台大、成大、清華、交通等大學,是台灣最有名的學府,高中學子若都必須以極佳的成績才能考取。根據媒體敘述,黃同學曾自爆考英文學測用擲骰子方式作答,在大學期間沉迷社團、夜唱與桌遊,導致自己被當讀到大六,自豪修了164個學分,更靠著運氣成為交大學生。此嚴重打擊了原生的清華同學,當然也會引發圍剿。這也驗證了高IQ智商不等於有高EQ情商,其實原清大生可以用更寬廣的胸襟看待此事。
三、其實黃同學不用道歉
事件末了,黃同學貼文致歉…。筆者認為,參與公共事務本來就會有很多爭議,事事道歉,事事無成。學生會的功能在:學習如何操作公共事務,增進同學福祉。關鍵還是「學習」兩字,學習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期望,黃同學經此事,能夠更有智慧面對困境。
結論:學校的性別主流化教育不足
最後,我們得反思一下性別主流化的真義,即讓不同性別認同者獲取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之機會。從性別的角度出發,就沒有族群差別待遇的地方。校園內的軒然大波,反映出「性別主流化的教育不足」,這個事件是經典案例,期望各大學都能借鏡此事,重視性別主流化的教育。
照片來源: Google地圖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