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最怕的「癌王」就是大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經長達15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國健署今(30)日提醒,躲大腸癌並不難,實證顯示,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的死亡率,而國健署就補助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糞便潛血檢查。
根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萬6829人,平均每天有47人罹患大腸癌,且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的族群。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定期做大腸癌篩檢非常重要,因為一開始癌症在腸道內成長並沒有感覺,等到有症狀才就醫,通常已演變成較嚴重的癌症,而透過定期篩檢及早揪出潛藏在身體裡的危機,才能儘早阻斷病變的發生,或是癌症的進展。
什麼是定量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解釋,主要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並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疑似大腸癌的個案。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過去幾年因COVID-19疫情的關係,一度讓國內接受癌症篩檢服務的人數大受影響,但根據國健署癌症篩檢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31日大腸癌篩檢人數為71萬人,已經較去年同期的63萬人高,且與疫情前的人數相當,提醒符合資格尚未篩檢的民眾,儘早來篩檢,好早發現早治療。
國健署強調,篩檢結果如疑似有異常,不要驚慌,配合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就可以及早確立病兆,及早治療,預後較佳。依據國健署資料分析,第0期、第1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均超過9成,而第4期5年存活率則未達2成,顯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而為了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國健署與健保署也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以人為中心,透過「主動追陽」的機制,促進篩檢醫療院所與確診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的個案,主動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注意事項,協助民眾安心接受進一步診斷,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本土登革熱18天燒破百例! 台南兩區7/1起「快篩陽=確診」堵外擴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