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頭痛一路痛到後腦杓!王小姐在27歲那一年,出現嚴重頭痛,一度擔心是不是長了腦瘤,就診後才發現自己二年前因過敏性結膜炎就醫時就被醫師警告眼壓過高、已有青光眼,卻因為不痛不癢,又對青光眼毫無概念,誤以為只是普通眼疾,沒多加理會,直到眼壓高到頭痛欲裂,才發現視野已經缺損,再晚下去恐會失明,還好一路從吃藥、點藥到手術,二十多年來還能控制眼壓,維持視力。
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周為「世界青光眼周」,在台灣,青光眼已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年齡逐年下降。
台北榮總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指出,傳統認為青光眼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罹患原發開放性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其中不乏在青壯年就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者。台北榮總統計每年接受小樑切除術病例平均年齡,從2011年到2019年,9年間就從63歲提早到51歲,足足年輕了12歲。
劉瑞玲說,這些年輕病人通常是高度近視者或者是血壓很低、手腳冰冷也沒有規律做有氧運動的人;而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很可能和智慧手機普及且越多自幼童期就開始使用的趨勢有關。由於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她以蠶食鯨吞來形容,一開始許多患者不易察覺,甚至自我感覺良好,視覺功能在疾病中期以前被蠶食,等到開車某個角度看不到、下樓梯容易踩空、看書不能連貫等,已是晚期或末期病人,視力被鯨吞,在短短幾個月或半年內就可能失明。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強調,門診中3到4成患者覺得不對勁時就醫,視野往往已嚴重受損,很可能3到5年就面臨失明危機,所以一定要有積極治療的正確認知。
呂大文說,青光眼治療關鍵在於控制眼壓、避免視神經持續受損,現有治療分為藥物、雷射、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目前第一線以眼藥水為主,不過眼藥水多有紅癢等不適感,且須每天固定時間點藥,容易忘記、想到才點,或覺得麻煩而忽略,再加上平時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容易中斷治療,健保資料統計,台灣有近75%患者自行停藥,其中有9成患者甚至在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而國外研究指出,5年內沒有穩定治療的病患,視力惡化的比例是有治療組的2倍多。
呂大文建議,部分患者即使多年使用眼藥水治療,眼壓還是忽高忽低、控制不穩,這時建議考慮手術治療,傳統手術利用組織切割製造引流通道,微創手術則是在眼球上製造微小傷口後置入一個迷你引流管,加強房水的排出,達到控制眼壓,後者傷口較小、復原期相對較快,多數患者於術後也無需再點眼藥水,替無法透過藥物穩定控制眼壓的患者提供新選擇。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321天來新低點!今增6435例37死 羅一鈞評估:疫情一路低到3/20
腦麻兒「眼睛失焦到按對鋼琴鍵」 台大特殊需求視覺中心專治身障兒少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