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為何老治不好? 醫師點名「三大迷思」害慘病人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異位性皮膚炎為何老治不好? 醫師點名「三大迷思」害慘病人
異位性皮膚炎為何老治不好?   醫師點名「三大迷思」害慘病人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就有超過200萬名患者,不但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耐,甚至影響到外表、社交與人際關係,讓患者頭疼不已,不過如果你對異位性皮膚炎也有著「反正會一直復發,乾脆不要理他」、「不癢就可以停藥吧」等迷思,醫師提醒,恐因此難以戰勝異位性皮膚炎。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表示,臨床常見病患有三大「異膚迷思」,迷思一就是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反正會一直復發,乾脆不要理他」,這觀念大錯特錯。

鄒嘉倫表示,千萬別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就放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目前雖無法根治,但若能以正確的心態及照護方式,加上規律就醫與用藥,是能夠有效控制病情。

鄒嘉倫建議,在病情穩定期時,可多注意皮膚保溼,同時也要避免生活中的刺激物與過敏原,而發作時,可先考慮口服藥物或是外用的類固醇、抗生素、抗黴菌劑及抗組織胺等止癢藥膏,若病灶侵犯面積甚廣、皮膚發炎嚴重時,可考慮加上照光治療,或是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以及較新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抑制劑。

其他二項迷思則分別是「只要不癢就可以停止用藥吧?」和「新藥能一勞永逸嗎?有副作用嗎?」。

鄒嘉倫一一解答,在病情趨於穩定時,在患部上給予間歇性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像是塗抹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外用PDE-4抑制劑等,頻率至少每周兩次,且維持一至三個月,因為有些病灶發炎會在表皮底下,從外觀看不出來,曾有患者覺得發炎狀況已經好轉就停止用藥,幾天後復發反而更嚴重,長久下來因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對治療也就心灰意冷。

藥物也是患者在診間常問的問題,特別是新藥的部分,鄒嘉倫指出,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許多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藥陸續問世,像是已納入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近期推出的小分子抑制劑,這兩種藥物都是從發炎機轉上進行抑制的藥物,但還是得秉持基本照護原則,加強保濕、避免過敏原及刺激物,治標也治本。

鄒嘉倫說,還有不少人擔心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役抑制劑可能會影響孩童發育,或是塗抹過多類固醇藥膏會讓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其實依每個人狀況不同,療程也有所不同,除規律用藥外,建議患者可多與醫師諮詢及討論,若有不適狀況發生,應立即停止用藥。

照片來源:雙和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天冷猝死率飆 不出門居家重訓!健身教練親授3動作輕鬆練全身

不只癌症、心臟病! 熟齡還得防「盛行率15%」這病上身走不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