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動多」中風年輕化 4成患者半年內出現肢體痙攣恐失能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吃多動多」中風年輕化 4成患者半年內出現肢體痙攣恐失能
「吃多動多」中風年輕化   4成患者半年內出現肢體痙攣恐失能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風最怕失能!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23)日發表最新統計,指出約有40%患者於中風半年後會出現肢體痙攣問題,影響日常生活能力,也易造成照護者負擔。醫師提醒,中風患者應該及早制定完整治療計畫及目標,國內外最新指引都建議採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整體效果更佳。

今年63歲的江先生,6年前就發生腦中風,復健後卻發現右手總是拳頭緊握、手指無法伸展,連轉動門把都有困難,且右腳難以控制,走路易跌倒,求診後才發現是中風患者常有的肢體痙攣,好在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之後,目前已不須拐杖就能行走。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台灣每年新增3到5萬名腦中風患者,根據統計,過往每6人有1人可能中風,現在則是每4人當中即有1名終生會發生中風危機,中風發生率逐年增加;尤其,現代人工作型態長期久坐少運動、工時長,又偏好高油、高鹽、高糖食物,近年中風更有年輕化趨勢,中壯年族群也要多加注意中風問題。

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失能及死亡的主因之一,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半數以上初次中風患者於半年後仍呈現失能狀態。​​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說,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是常見原因之一,患者於中風後一周即有可能出現痙攣現象,且比例隨著時間拉長而增加,根據統計,中風超過半年後約有4成患者受到肢體痙攣所困擾,若不積極介入處理,導致軟組織僵硬、退化,關節僵硬、變形與孿縮,恐面臨拄柺杖、坐輪椅、臥床等病後人生。

周中興進一步指出,常見的肢體痙攣包含拳頭緊握、手肘彎曲、手腕內彎、肩膀內收等,可能會造成手腳難以活動,吃飯喝水、沐浴如廁都可能有困難,甚至連抓癢都無法辦到。且肢體痙攣會影響中風後的復健成效,全因肢體硬梆梆很難做復健,必須軟Q才有復健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說,最常出現的三大位置是:手肘、手腕與腳踝,也就是影響生活與行走的上下肢,應積極介入讓痙攣的肢體放鬆,透過復健恢復功能;目前腦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選擇多元,口服抗痙攣藥物能舒緩張力不適,肉毒桿菌素治療則可放鬆局部張力過大的肌肉,醫師會依據患者的張力程度,設定個人化治療計畫。

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年也推出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內容涵蓋食衣住行、情緒認知等面向的注意事項,除了希望提供病友更多實質幫助外,也期待透過手冊內容,讓更多患者、照護者主動向醫護人員詢問、了解中長期照護的關鍵,幫助恢復日常功能,減少失能。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食安標示新制! 錠狀、膠囊營養標示「免換算」單位改一顆、一粒

妙齡女「那邊」長出龍眼大腫塊 痛到無法走路!竟是免治馬桶惹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