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長得注意!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發現,國內性侵害被害人為18歲以下兒少就約占6成,進一步分析兒少性侵害案件中,更有將近8成是認識者所為,尤其在數位化的今日,不少孩子習慣透過網路拓展人際互動,也讓別有居心的網友有機可乘,衍生性私密照、性勒索、性誘拐等新興數位性暴力。
衛生福利部日前舉辦「性好有你–兒少性不當對待論壇」,一一與來自全國的教育人員、社工、警察等一線工作者,共同探討兒少遭受性不當對待的問題,希望提升親師、社會大眾及兒少本身對於保護兒少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不當對待的社會意識,即早預防兒少性侵害案件。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羅燦煐指出,性侵害的本質除了犯罪之外,亦是權力與控制,不僅是身體上的侵害,兒童也因為先天上的弱勢處境,仰賴大人的照顧與情感依附,加上傳統觀念的敬畏文化,兒少從小被教導要聽大人的話,使得某些大人得以利用照顧關係取得兒少信任後,對他們做出性不當對待行為。
另一方面,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黃健表示,在熟識者性侵害事件中,被害人往往更自責與羞愧而不敢求助,國外研究顯示,這類被害人多數並未揭露遭性侵害的事實,或是延遲多年之後才揭露。
黃健強調,而且這類被害人多數優先求助對象是親近的朋友,而非正式系統,在面對要不要揭露時,更有8成的求助者會出現擔心、自責的情緒,而其他人知悉後對於通報,也會承受相當的心理壓力,因此,如何營造友善與支持的求助環境,將會是即早介入幫助被害人的關鍵因素。
羅燦煐提醒,性侵害任何性別都會有,但在傳統性別刻板化之下,多數家長及師長,對男童受性侵害的警覺性不足;甚至在兒少發生合意性行為時,實務現場也常看到家長基於對「性」的固著觀念,認為女性就是被害人而堅持提告,加深親子間的衝突。
衛福部強調,針對性不當對待議題,家長跟師長都應翻轉自身對於「性」的傳統觀念,並抱持「去汙名化」、「去神秘化」的態度,秉持性侵害是對身體隱私權的侵犯,才能免除兒少求助過程的阻礙,協助兒少勇於面對及揭露。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和平醫院不封院!停急診3天 萬華廣設4快篩站「有症狀就能篩」
「開放地方買疫苗」不吵了 陳時中、柯文哲口徑變一致:中央統籌規畫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