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口腔癌已經成為台灣青壯年殺手,國健署今(26)日分析2019年死因統計資料指出,口腔癌患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死亡年齡中位數則為60歲,和國人平均餘命80.9歲一比,口腔癌患者整整少了20年壽命。
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超過3千名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換言之,每天有9人死於口腔癌、21人罹患口腔癌。
檳榔、菸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國健署長王英偉強調,為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還要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及注意口腔黏膜變化,才能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及死亡風險,亦可以避免後續多重癌症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多重生活不良習慣是增加罹癌風險的最大因素,國健署進一步分析2017年針對1萬7470名、18歲以上民眾進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有嚼檳榔者7成有吸菸習慣;6成6長時間有喝酒;檳榔、菸、酒等習慣皆有者近5成。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過去研究已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然而嚼檳榔不僅會增加口腔癌發生機率,也會對上呼吸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造成傷害;研究也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的風險高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健署提醒,「拒絕檳榔、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才是預防口腔癌不二法門。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 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2周未癒合
(2) 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 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 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 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要打要快!公費流感疫苗估再現搶打潮 「疫苗打光光」時間點落在12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