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臨床心理的角度來看,網路成癮僅是青少年問題的冰山一角。(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暑假發現孩子沈迷網路遊戲,怎麼辦?國內臨床心理師提醒家長,就臨床心理的角度來看,「網路成癮」僅是青少年問題的冰山一角,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沉迷網路,逃避現實生活、人際、學業?背後未被滿足、需要被協助的心理需求才更該被注意。
小六升國一的暑假,小均(化名)被媽媽發現花很長的時間在玩網路遊戲,當下沒有限制,一路到國二,小均幾乎不睡覺,日夜顛倒沉迷網路世界,且對同學出現敵意、看到同學在聊天就覺得在說自己壞話,因而被父母帶往就醫,醫師評估已出現失眠、憂鬱、焦慮情況,必須接受藥物及心理師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雅惠表示,治療過程發現,原來小均感受自己長期被忽略,加上成績不佳,導致低自尊,這才選擇網路世界逃避現實,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並聯合父母、學校老師,陪伴其找到興趣與抒壓管道,花了一年時間,順利脫離網路的禁錮。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已正式將網路遊戲障礙症列為精神疾病,根據統計,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的盛行率約3.1%,較西方國家高,若以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盛行率來看,更高達20到30%。
許雅惠指出,電子產品的高強度聲光刺激易造成腦部不穩定,太早接觸電子產品的孩子,容易因此影響生活,輕則失眠,重則情緒失調出現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對人有敵意等。
許雅惠說,課業挫折、人際關係、同儕霸凌、家庭失去功能、低自尊、情緒困擾、衝動控制差、自我認同等都是少年常見的心理需求,網路世界對於孩子,能夠隱蔽現實,成為躲避困難的處所,時間一久,有些孩子會不願意面對現實壓力,選擇沉浸在虛無世界裡,扮演自己想要的的角色。
許雅惠強調,臨床上可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認知指的是想法上的調整,必須讓患者自己覺察到問題的行為,並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使其接納,才會有改變的動機。而網路成癮的預防要從小做起,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從陪伴中了解孩子的喜好,協助孩子探索各種的休閒活動。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壓倒性勝利!初選韓國瑜大贏郭台銘17% 《匯流民調》上週就神預測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