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習慣吃胃藥顧胃,卻忽略可能的潛在風險。(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熬夜加班、三餐不正常,加上咖啡當開水喝,不少上班族面對胃部出狀況時,第一反應就是自行到藥局購買制酸劑,也就是俗稱的胃藥,由於國人胃藥用量大,食藥署今(27)日特別提醒,長期吞胃藥其實潛藏風險,常見副作用就是
反而造成便秘或腹瀉等不適。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胃藥屬於指示用藥,民眾可在藥局隨手買到,用量一直高居國人使用成藥的大宗之一,不過,不少民眾用藥觀念錯誤,顧胃不成,反而傷胃。
最常見的副作用風險之一,洪國登指出,長期使用制酸劑可能造成胃酸不足、影響營養吸收,進而導致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而增加感染的風險;另外市面常見的制酸劑當中,如果是含鋁成分者,可能會造成便秘;含鎂成分者,則可能會造成腹瀉。
洪國登強調,胃藥使用以3到7天為限,一旦症狀未見改善,務必要回診尋求醫師諮詢;更重要的是,使用胃藥之前,應告知醫師或藥師自己的身體狀況,包括是否對特定藥物過敏、慢性病或正在服用的藥品,女性則需告知是否或可能懷孕、準備懷孕或正在哺乳母乳等,在評估之下用藥,更不要擅自過量或減量使用。
食藥署提醒民眾遵守制酸劑「5不」原則:
(一)不要求:生病時不應主動要求醫師開立制酸劑(胃藥),大部分藥品並不會引起腸胃不適,是否要開立制酸劑應由醫師判斷。
(二)不併用:不擅自併用制酸劑,以免改變胃部酸性環境,影響其他藥品之藥效。
(三)不長期:長期胃痛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症狀,切勿自行長期服用胃藥,而造成延誤就醫。
(四)不刺激:倘有腸胃不適,服用制酸劑(胃藥)只能暫時緩解不舒服的症狀,維持良好飲食習慣跟正常生活作息,不食用咖啡、菸、酒、檳榔及辛辣食物等刺激性物質,才是「保胃」之道。
(五)不亂買:對於來路不明藥品,應遵守「不聽、不信、不買、不吃及不推薦」原則。如有腸胃不適,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如需購買非處方藥則應到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