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大腸鏡發現「大腸憩室症」 下一步該怎麼做?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做完大腸鏡發現「大腸憩室症」 下一步該怎麼做?
做完大腸鏡發現「大腸憩室症」 下一步該怎麼做?

▲大腸憩室炎是容易忽略的腹痛原因。(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有類似經驗,在做完大腸鏡檢查之後,被告知有大腸憩室症,擔心是否一定會演變成大腸憩室炎?腹痛?醫師提醒,根據最新研究指出,採取高纖維飲食、適當運動、減重、戒菸,以及避免服用止痛藥和類固醇都可以有效減少憩室炎的發生機會,讓患者能與憩室和平共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邱宏治表示,大腸憩室目前認為是因大腸管壁薄弱加上腸內壓力增加,產生從管壁向外膨出的小型囊狀構造;另外,基因遺傳、大腸蠕動異常及腸內微生菌也可能是原因。

根據統計,在亞洲人種中,憩室較常出現在右側的升結腸;西方人種中,則較常發現在左側的降結腸和乙狀結腸。臨床上,左右兩側均有憩室者亦不少見。

邱宏治指出,大腸憩室症在亞洲人盛行率約15到25%,隨年紀增加,逾60歲以上可能會超過5成,不過,超過8成的大腸憩室症患者,終其一生都沒有特別症狀,其餘的人可能偶有腹痛,只有5到10%的人可能會發展成憩室炎。

當大腸憩室發炎時就稱作大腸憩室炎,邱宏治說,常見症狀有下腹痛、發燒、噁心、嘔吐及排便情況改變,便秘或腹瀉,如果發炎嚴重已經導致膿瘍、腸穿孔、腸阻塞或是廔管產生,則可能會有腹部反彈壓痛、腹部肌肉緊繃以及血壓低、心跳快等休克現象。

邱宏治表示,症狀輕微的憩室炎患者,可採取居家口服抗生素、流質飲食以及症狀治療;若為老年人、無法進食或免疫力較差者,則建議住院注射抗生素和點滴補充水分營養;至於病情嚴重已經到膿瘍、穿孔、廔管或敗血性休克的患者,需視情況進行引流或是開刀處理。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