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越早篩越好?越常篩越好?其實不同癌症各有最佳篩檢年齡時間點。(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癌症連續35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讓不少台灣人聞癌色變,急著想做癌症篩檢預防,但什麼「時間點」做才不致於浪費錢又得不到最大效益?官方還真有標準答案。國健署強調,癌症篩檢,做得早不如做得巧,非越早做越好,以子宮頸抹片檢查為例,由於30歲以下大部分有能力自清病毒,太早做沒意義。
在台灣常見的癌症當中,國健署目前針對乳癌、口腔癌、大腸癌以及子宮頸癌等擁有可用且有效益篩檢工具者,提供有補助的4癌篩檢,一一有經國際大型實驗證實的各自最佳篩檢時間點。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很多民眾常誤認為,癌症越早篩越好,或越常篩越好,殊不知,太早或太頻繁的癌症篩檢,只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更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舉子宮頸抹片檢查為例,吳建遠說,年輕人自身免疫力強,只要沒有重大疾病因素,一般人有能力自行清除體內病毒,若在30歲以前子宮頸抹片,篩檢效果跟意義都不大。
大腸癌篩檢使用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也認為,在台灣大腸癌個案平均發生年齡為66歲,50歲以上者占所有大腸癌人數近9成,且50至74歲以上大腸癌的發生機率是40至49歲者的4倍以上,因此,50歲就是最佳開始的篩檢時間點。
吳建遠指出,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在國內已將篩檢開始年齡提前到45歲,而且對有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更提前到40歲即開始,已經比國外普遍50歲才開始篩檢的門檻提前許多,如果把年齡過度下降,反而可能會找出不須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的問題,增加不必要的輻射量及心裡的恐懼等負面影響。
國健署統計,目前國內4癌篩檢每年的服務量超過5百萬人次,平均一年可找出超過1萬名已經罹癌但自己還沒發現的人,以及發現超過5萬名有大腸息肉、口腔內紅斑、子宮頸細胞高度病變等異常狀況的民眾,協助早期治療及處理,可避免發展成癌症。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政府提供的4癌篩檢。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