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不開發人工智慧武器Google發布7原則 各方看法不一 - 匯流新聞網

LIFE

承諾不開發人工智慧武器Google發布7原則 各方看法不一
承諾不開發人工智慧武器Google發布7原則 各方看法不一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綜合報導

Google今(8)日公布了人工智慧(AI)應用7大原則,同時也表明將繼續與美國軍方合作,但不會開發用於武器的AI。

Google在上(6)月因參與了美國國防部的無人機項目Project Maven而引發爭議,員工向Google強烈抗議,有多達數千名員工連署要求Google別再繼續參與Project Maven,與更有十多位員工憤而離職,Google在本月稍早承諾在該合作項目於明(2019)年3月到期後,將不再與美國國防部續約。

緊接著,Google又在今日發布了新的AI應用新原則,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與國防部合作項目的關聯,但已在這份文件中表明不會開發用於武器裝備的AI,此份原則亦概述了大量關於人工智慧的指導方針,例如偏見、隱私、人類監管等一系列問題。


▲Google執行長皮采(Sundar Pichai)在個人Twiiter上分享Google的人工智慧原則。

Google指出,該公司對AI研究的主要焦點在「對社會有益」,因此不會違反國際公認的人工智慧監管準則或廣泛的國際法和人權原則,避免偏見加劇社會的不平等、由人類負責並受人類控制、納入隱私保護措施,並且不會用於監視和資訊蒐集等。

Google與國防部合作的Project Maven利潤相當豐厚,初期可為Google帶來900萬美元的收入,18個月下來收入最高可達1500萬美元,若是簽約沒有中斷,Project Maven日後將成為年營收超過2.5億美元的項目。

Google目前已證實,若後續的合作內容,如網路安全、培訓或者徵兵等領域,只要符合Google發布的7大原則,將持續與美國國防部合作,並在原則中表明,不會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任何武器或直接傷害人類的產品。

制定原則是好的開始,但還是有人不買單

雖然Google為了平息公司內部風波與外界質疑聲浪而釋出這份人工智慧應用原則,也有人認為制定出原則是一個相當良好的開端,但並非所有人都買單。

例如,仍有Google員工便向媒體《GIZMODO》指出,這樣的原則只不過是一份空洞的公關聲明,並不足以讓Google為自己的行為真正負責。

電子前沿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首席運算科學家Peter Eckersley亦表示,如果Google試圖完全避免打造出使用AI技術作為輔助監控系統,那才是令人欣慰的事,並呼籲Google應當制定強而有力且具備約束力的協定,限制人工智慧的軍事用途。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穆斯塔法(Mustafa Suleyman)則轉推了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武器部門宣傳總監Mary Wareham所說的,各國政府應該關注科技行業的最新動態,開始就禁止全自動武器展開協商,並制定新的國際法規。

承諾不開發人工智慧武器Google發布7原則 各方看法不一 5

《ZDNet》則指出人工智慧技術的另一面,評論指出,即使Google表明不會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武器開發,但若相關技術成為開源項目,那麼這些技術就有可能被拿來做不當的用途。

面對「人工智慧」技術,矽谷巨頭有樂觀有悲觀

當談到人工智慧,很容易想到馬斯克(Elon Musk)與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爭論,馬斯克對人工智慧技術相當悲觀,他認為如果再不制定對人工智慧的相關管制,很可能會對人類文明造成威脅。

祖克柏則是出了名的人工智慧樂觀者,他多次批評馬斯克對AI的看法與預言不負責任,也深信人工智慧能在未來的5至10年內讓社會變得更好,例如現在已經取得的成果,如診斷疾病、自動駕駛系統等,都是在為人類製造福祉。

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會成員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曾直言,機器人摧毀人類只是電影情節;Siri聯合創始人湯姆·格魯伯(Tom Gruber)則認為,人工智慧的目的是讓機器完成人類不想做的工作──包括毫無成就感和危險的工作岡位──而不是與人類競爭。

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也對人工智慧樂觀看待,他認為人類只要負責享受被機器人細心照料的生活就好,不必過於擔心機器會擁有自主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畢竟這些能力仍是由人類所賦予的。

消息來源:CNETGIZMODOGoogle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祖克柏與馬斯克之爭:面對新技術與人工智慧,人類的掌控權有多少?
從如何談論「人工智慧」 看Google與Facebook有何不同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