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溫層、演算法……成就Facebook的一切也將毀了它 - 匯流新聞網

LIFE

同溫層、演算法……成就Facebook的一切也將毀了它
  • 字級
同溫層、演算法……成就Facebook的一切也將毀了它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專題報導

2017年,社群媒體龍頭Facebook全球用戶數突破20億,同年9月,通俄門爆發;今年3月,5,000萬Facebook用戶個資外洩,使得Facebook在2016美國總統大選的角色變得更加複雜。不只美國政府,歐盟、英國對社群媒體的重視程度日益升高,立法監管的呼聲更沒停過。這間掌握了全球近1/3人口的媒體巨獸,靠著標誌性的「讚」,以及彷彿掌握用戶所有喜好厭惡的「演算法」獲得空前的成功,影響力更是現今世界上任何一家媒體都比不上的,但現在看來,曾經成就了它的一切,也可能毀滅了Facebook。

5000萬用戶個資遭惡意利用 祖克柏出面道歉

16日,Facebook自行宣布禁止一家政治商業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使用Facebook服務。原因與該公司非法使用Facebook用戶數據,並至少造成5,000萬名用戶個資遭惡意利用有關,而「劍橋分析」還是美國總統川普於2016美國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所聘用的數據公司之一,該公司前副總裁就是史蒂芬·巴農(Steve Bannon),他也曾是川普的總統顧問。

根據外媒報導,「劍橋分析」利用一個名為「thisisyourdigitallife」的應用程式,並用「心理測驗」、「研究用應用程式」加以包裝,誘使Facebook用戶進行測驗,從而得知他們的政治傾向。

「thisisyourdigitallife」是「劍橋分析」向劍橋大學的美籍俄裔心理學家科甘(Aleksandr Kogan)提出合作要求後,共同開發出來的心理測驗,他們在用戶完成測驗後,將資料轉交給第三方──科甘的調查公司全球科學研究公司(Global Science Research,GSR)以及SCL集團(Strategic 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並透過此軟體收集到的數據,建立起超過5000萬人規模的數據庫,並且對他們潛在的政治傾向,發出有利於川普的廣告,藉此影響選舉。

事件發生後第五天,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才出來面對,除了道歉之外,也承諾未來將對Facebook上所有蒐集用戶資料的應用程式展開全面審查,並且將有諸多政策上的改變,包括當用戶未使用某應用程式三個月以上,該開發商將無法繼續取得用戶資料,往後用戶與開發商、開發人員分享的個資也僅剩用戶姓名、照片以及電郵等。

與通俄門類似 Facebook已淪政治工具?

這起利用Facebook干預大選的事件令人想起去年9月爆發的「通俄門」。去年9月初,Facebook對外宣布在廣告投放紀錄上發現俄羅斯水軍下了3,000則以上廣告、花了超過10萬美元干預2016美國總統大選,經過調查,受到這些政治廣告影響的用戶高達1.26億人,超乎原先的預計。

Facebook當時指出,這些廣告由470幾個假帳號投出,所有帳號都指向俄羅斯名為Internet Research Agency(IRA)的「水軍組織」。此組織專門在全世界的社交網站上散播親克里姆林宮的言論。他們在Facebook上投放的廣告並非直接幫川普站台,而是一些尖銳的社會議題,例如種族、移民、槍枝管制和LGBT,藉著這些容易在Facebook上迅速散播、撕裂社會的假新聞、假廣告,影響了2016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

事件爆發後,英國議會也對脫歐公投是否受到俄羅斯利用相同手法干預展開調查;包括Facebook在內的社群媒體,如Twitter以及Google及其影音平台YouTube都正在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監督與調查。

讓Facebook獲得成功的「演算法」,也是一把雙刃劍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ureen Dowd在通俄門爆發不久後,撰文指出祖克伯擁有能扭曲民主制度的威力;Recode共同創辦人、在科技界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莫博士(Walt Mossberg)亦抨擊Facebook「將人的標準與責任交給粗糙的演算法」,以及其對於仇恨言論及假消息的消極態度,Recode報導寫明,這種做法「遲早有一天會被用戶與廣告主唾棄。」

回到通俄門爆發的一年前,Facebook宣布裁撤人工編輯團隊,決定全面依靠「演算法」,結果過不了多久,「假新聞」就登上了熱門話題,那則未被人工審查、未經任何人查證的假新聞在Facebook上推送了8小時之久,甚至獲得約20萬個讚,這或許就是一切事情的開端。即使在日後多添加了3,000名人工編輯,Facebook發展成今日的媒體巨獸,擁有20億名用戶、每小時有成千上萬的貼文產生,人工審查顯得十分蒼白無力,但這也非Facebook逃避責任的藉口。

Facebook透過「演算法」讓人們看到自己喜歡的觀點、文章、新聞、影片,並且篩選掉那些與自己立場相反的所有一切,不僅加深了人們固有的偏見與立場,也造成現代年輕人可琅琅上口、互開玩笑的「同溫層」現象。在美國,這樣的議題可能是槍枝管制、種族、宗教或LGBT;在台灣,這種社會議題則可能是統獨、廢死/反廢死、擁核/反核或者同志婚姻。

Facebook近年來在美國發生的事件也凸顯出,任何人(無論總統候選人或國外勢力)都可以相當簡單地利用以上幾點,藉著廣告投放與假新聞來操控Facebook用戶,達到特定的政治目的。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德國會立即對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公司是否影響脫歐公投以及大選展開徹查。

「隱私權」的重要性超乎想像 歐盟「最嚴格個資保護法」5月上路

近年來,社群媒體的迅速發展,讓廣告主看到了巨大商機,透過演算法以及些許的個人資料,就能針對潛在消費者投放精準的廣告。或許讀者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可能只是正在與家人談論到該買新沙發了──甚至都還沒開始Google──隔幾日Facebook或者Instagram上就出現了沙發廣告,這聽起來有點驚悚,但卻是實際發生的事。

這尚且只是運用在商業策略,更遑論去年爆發的通俄門、近日爆發的個資外洩事件,都已經再再凸顯了生在科技時代中,我們看似掌握了資訊的傳播權,卻也同時犧牲了自身的隱私,甚至可能因為演算法與同溫層遭到有心人士的操縱與利用。

今年5月,歐洲國家將有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即將上路,該法要求任何會處理到使用者個人資訊的企業在蒐集使用者個資時主動提出說明、讓使用者有撤回同意或要求刪除個人資訊的權力之外。若企業違反相關法規,如未做好個資保護,導致資料外洩或遭勒索軟體攻擊,可罰款最高全球營業額4%金額或2000萬歐元,盼能藉此改變私人數據的蒐集與利用方式,並讓企業警惕。

受GDPR保護的個人資料包括含有個人身分和生物特徵之資料,如電話號碼、地址、車牌、健康資料、指紋、臉部辨識、視網膜掃描、相片、影片、電子信箱(與電郵內容);以及線上定位資料,如Cookie、IP位置、行動裝置ID、社群網站活動紀錄等。

而受到GDPR影響的不只有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企業,只要公司、企業,如旅行社、餐廳等,會接觸到歐盟公民、擁有其個資,如信用卡資料、會員資料……就受到此法規範;或是企業擁有歐盟員工、歐盟供應商、歐盟協力廠商;就連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也在規範的範圍內。

在通俄門、個資外洩事件之後,美國政府內立法監管社群媒體的呼聲越來越高,就連祖克柏都表示自己「不完全反對受到監督」,可想而知,即使嚴格程度不如GDPR,未來美國也會有一套相應的法規出現。

除了俄羅斯勢力滲透之外 Facebook還被誰利用了?

在台灣,日前也曾因228慈湖靈柩潑漆事件而引起對Facebook是否遭到國外勢力介入的討論。多名使用者、粉絲專頁(包括台大學代會、輔大學生會等)在發布聲援潑漆者的貼文後,Facebook的貼文遭到下架,粉絲專頁也因遭到大量檢舉而被迫關閉,引起部分使用者對Facebook針對特定立場與言論的審查表達擔憂,更有香港媒體使用「Facebook染紅?」作為標題。

而目前雖然部分使用者的帳號已恢復,但仍有些使用者聲稱:即使貼文設置為「僅自己可見」仍遭到Facebook下架、也有使用者認為,從發文到下架的短短時間不可能是因為他人大量檢舉,質疑該平台的確存在言論審查機制。然而,除了廣告、演算法之外,Facebook的審查過程也是完全不透明的,整起事件也變得撲朔迷離、不了了之。

祖克柏在個資外洩事件之後,表示他也認為應該提升Facebook平台上廣告的透明度,這與Twitter之前所做的決定有些類似。然而,除了廣告的透明度以外,如何保全用戶的隱私,同時維持廣告收益,無疑也是Facebook要面臨的一大功課。

目前,Facebook用戶個資遭到濫用的事件仍在持續發展,最後,是否有抵制Facebook的浪潮出現?而下一個取代Facebook的社群媒體能否避開今日的這些問題?值得持續觀察。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祖克柏道歉了 但Facebook也真的需要改變了
全球企業都需留心!歐盟史上最嚴格個資保護法GDPR將上路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