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核災食品謠言四起,食藥署出來闢謠了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開放核災食品謠言四起,食藥署出來闢謠了
  • 字級
開放核災食品謠言四起,食藥署出來闢謠了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綜合報導

近期傳出日本和災區食品將恢復進口,引起各界反彈聲浪,網路上更是流傳了各式各樣不知出處的流言,鬧得人心惶惶。

衛福部食藥署14日發布一篇文章:〈有關網路最近流傳「核災食品即將入台!政府沒讓你知道的4件事」,是真的嗎?〉,對於網路上流傳謠言一一破解。

一、我國對日本食品輻射安全管理亦採嚴謹態度處理。現行國際間多數國家並未禁止日本單一縣之全部食品,僅中國針對日本福島等10縣、我國針對福島等5縣所生產之食品採取「全面禁止輸入」措施;各國皆有逐步縮小日本食品管制範圍之趨勢;韓國對日本食品的管制措施為「特定地區之特定食品」禁止輸入,其他食品則完全開放,並要求證明。


二、我國的標準沒有比日本寬鬆。我國自101年4月起,隨日本政府加嚴調整其食品中輻射殘留標準,針對日本輸臺食品要求必需同時符合我國及日本之標準,並於105年1月18日修正加嚴我國之標準。

日本所定容許量標準針對銫134+137在乳品及嬰兒食品為50貝克/公斤、其他食品為100貝克/公斤(飲料水為10貝克/公斤);

我國容許量標準,除針對銫134+137在乳品及嬰兒食品為50貝克/公斤、其他食品為100貝克/公斤(飲料及包裝水為10貝克/公斤)外,更進一步規定訂定碘131在乳品及嬰兒食品為55貝克/公斤、其他食品為100貝克/公斤。


三、受污染且超標的產品不得輸入我國。而環境中本來就存在輻射背景值,食品或水中檢測出輻射無須恐慌,只要輻射在標準值以下,而且不是長期食用,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目前所彙報資訊,顯示日本食品輻射安全情形未有惡化,故維持現行管控措施,未來如有污染擴大或其他食品安全危害增加情事,食藥署將依風險管制原則加強管理;日本食品皆由該國官方確認符合其基準值,如有發現超過食品輻射基準值的食品,則對該食品採取限制出貨(流通)措施。

另日本於104年10月時曾函知我國表示,依環境省之專家會議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甲狀腺癌由核電廠事故以外原因所引起的可能性極高,且依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及世界衛生組織(WHO)之見解,預期福島核電廠事故所追加被曝引起的健康影響,不會超過來自自然界之影響。


四、政府針對日本食品之管理,與其他輸入食品同樣嚴格執行「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措施,確保食用安全:

(1)在源頭管理方面:日本出口至我國之日本食品應符合日本國內輻射標準,且所有日本輸入食品須檢附產地證明文件,其產地需載明至都、道、府、縣產地證明;另,日本輸入特定地區之特定食品應檢附輻射檢測證明,始得申請食品輸入查驗。

(2)在邊境查驗方面:日本食品輸入我國時,食藥署將持續於邊境針對證明文件內容是否符合我國規定、是否為允許輸入之特定品項等管制措施,並且依食品及相關產品查驗辦法規定進行輸入查驗。倘查獲不合格產品,即進行退運或銷燬,並檢討不合格產品情況,適時調整特定品項之管控措施。

(3)在市售管理方面:各縣市衛生局將持續稽查輔導相關業者,確保日本食品均清楚標示原產地。


不過,食藥署雖然出來闢謠了,仍然無法解決民眾的疑慮,日前消基會呼籲政府應向民眾說清楚、講明白,並且列出相關聲明(下方六點),政府應該朝這方面向民眾開放資訊,讓進口日本食品的相關訊息都透明化,方能使民眾真正安心。

第一、 風險評估機制應公開透明。從目前政府釋出的訊息,無法得知從「地區風險管制」轉向「風險食品管制」的依據為何,相關部會如農委會、原能會、食藥署等應揭露完整資訊。

第二、 政府應公開對日本食品輻射檢測的實際數據。由專家學者判讀輻射值的改變趨勢,讓國人了解相關風險的變化,並非僅顯示合格或不合格

第三、 政府應明確告知消費者日本進口食品各項檢測數據的背景值。檢出數值即使符合標準,也應與背景值對照,評估是否有汙染風險。

第四、 從「安全」走向「安心」,是核災食品管制政策的最終目標。然而,目前農委會所提出的兩階段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僅提到第一階段實施半年,第二階段則視第一階段實施狀況,進行調整。第二階段是否即為全面開放福島以外食品之輸入?政府應向消費者說明第二階段可能的方向,以化解消費者內心疑慮。

第五、 食品管制政策應廣邀學術界與公民團體一同參與討論。

第六、 風險管理部分,政府應持續落實邊境查驗,並確保相關人力足以支應。

消基會表示,自去年開始消基會實驗室就開始籌畫,備妥食品輻射檢驗設備,精準掌握日本食品產地的輻射汙染狀況,盼能幫助消費者化解對日本食品的安全疑慮。

政府若尚未做好監督管理的準備,就不應該在這個時間點急於開放,雖然政府有不得不的考量因素在,但若此時於資訊不透明、未與民眾做好充分溝通的情形下貿然行事,恐怕只會徒增民眾內心的不安、失去對新政府的信任而已。

 

延伸閱讀:
焦點事件:〈福島核災食品 台灣禁了什麼?要開放什麼?〉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www.shutterstock.com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