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琦專欄】針對更名與否,「當事人」毋寧應更為審慎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胡文琦專欄】針對更名與否,「當事人」毋寧應更為審慎
【胡文琦專欄】針對更名與否,「當事人」毋寧應更為審慎

胡文琦/前國民黨發言人

外電報導,日前美國跨黨派的國會議員推出我駐美代表處更名一案,並要求國務卿應與我方磋商,是否將要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對此,美國專家學者們則各有看法。據悉,《美國之音》報導,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南樂(Lev Nachman)表示,這類「更名」行動愈來愈接近中國大陸的政策紅線,對台灣而言「雖有象徵意義」,但在考量軍事衝突升級的風險下,對台灣並沒有實質上的任何好處。

而就在學者南樂持「較為消極」的態度下,當然也有積極贊成的學者專家,諸如前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亞洲安全事務研究員簡淑賢(Shirley Kan)則強調,在中國大陸威脅立陶宛的國際事件背景下,「更名有其重要性」,美國亦可藉此展現與立陶宛的團結態度,並讓中共知道惡意行為將會遭致後果,此外,這也代表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力,最後,這並非在「使用中華民國」的正式名稱,而是要用台灣這個稱呼云云。

坦白說,這就是政治人文領域所具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委屈」的現實制約特色,只能「言之成理」但卻完全無法有「科學實驗、實踐檢驗真理」地加以驗證優劣勝敗結局。因而,更需要決策層峰有更高的政治智慧、戰略定力、責任意識與肩膀擔當,方能面對類似上述「兩難抉擇」。而就在「事不關己、外國和尚『會念經』」的表態後,慣以「聯美制中」為主要政策思維的蔡政府,誠然更應審慎的研析其中的相關利弊得失。

講白了,對身為「利害相關當事人、退一步即無死所」且位處於一衣帶水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緣政治前線下的台灣而言,當然更需要有比美國更為如履薄冰的高度風險危機意識,尤其是在中美持續戰略對抗、供應鏈重組、新冠疫情詭異,乃至是國際政治情勢「東升西降」的趨勢下,「台灣更名」當然不能自我感覺良好的以為「改名就會改運」,更重要的是,更千萬不能變成為人作嫁、賣妻數錢且隨時可被出賣的「棋子」。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胡文琦專欄】有那麼嚴重嗎?以後不可以喝菊花茶了?

【胡文琦專欄】防疫破口是第一次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