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
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認為,現階段面對Omicron疫情不是確診數越少越好的時代,要有足夠確診的人,才能到達確診數高峰,以結束疫情,「我們要被感染,才能往前走」。不過這番話,在台灣引發部分輿論,認為這是「社會謀殺」,如果政府要採行群體免疫 (herd immunity) 這項政策,必須向全民清楚交代。
長期關注英、美疫情與經濟影響的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周世瑀表示,何美鄉所提及的這項說法,屬於主張「與病毒共存」派,認為需要先大規模感染,才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但周世瑀指出,在國家防疫政策採行這項論述的代表國家是英國,但英國目前有高達120萬人有新冠痊癒後遺症 (long covid),人雖然已經康復,但卻無法回到職場,這些人出現了腦部智力受損、注意力無法急中、喪失注意力、心悸、呼吸困難、走路時不正常心跳加快、極易疲倦的後遺症,仍待觀察與研究,金融時報甚至專文討論covid後遺症,指英國出現職場缺工問題。
周世瑀說,英國首相強生 (Johnson) 政府曾說 he would rather see bodies pile up than order another lockdown,原始語句就是該死的,他不要再有他媽的封鎖,寧可把屍體都堆積起來,這句話在英國政界引發爭議。目前主張群體免疫論的人,都忽視新冠染疫後遺症對人體的長期負面影響,雖然病毒演化讓人致死率較低,染疫症狀多是輕症,但英國權威醫學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 有一篇社論指出,英國目前的群體免疫政策,宛如「社會謀殺 (social murder) 」。
周世瑀指引另一份英國老牌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提出來的超額死亡數字揭露社會真相,美國因疫情死亡人數,應該不是官方宣稱的100萬人,應該是120萬人,俄羅斯也達到100萬人,這是因為其他人的直接死因,雖非新冠肺炎,但因為全國醫療能量遭新冠占據,其他患者間接因延誤就診或治療,導致病情、傷口加重的最後致死人數。
至於群體免疫論,為何被稱為「社會謀殺」?周世瑀說,這在台灣顯得更形對比,因為台灣過去2年的防疫成效與歐美不同,台灣有效把染疫人數控制在一定範圍,但如果現在考慮要走英國之路,放棄對疫情的控制,宛如看到感染人數上升就要投降,決定與病毒共存的時候,這就形同鼓吹「社會謀殺」,況且英國人重覆感染比例高,嚴格來講,根本沒有群體免疫境界。
周世瑀強調,政府如果對人民還夠負責,就該明確公布全台因為防疫政策轉變,所預估最後可能死亡、犧牲的人數,尤其是雙北等人口密集區,政府到底預估會有多少老年、體衰、年幼的人口死亡,還有預估會有多少人即使痊癒,卻因為罹患新冠後遺症,導致無法再回工作崗位的推估數據。如果政府內部對於這項醫學評估的數據可以接受的話,就應該把這份報告公諸於眾,讓社會討論,不應該把「社會謀殺」合理化。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翻攝公視/記者陳弘志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痛苦指數創新高3-1】蔬菜飆漲20%!高虹安不解 8400億防疫振興款用去哪?
【痛苦指數創新高3-2】台灣痛苦指數失真!周世瑀:政府有2個關鍵應解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