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武裝台灣」頭期款,3千億背後的美國窘境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雁默專欄】「武裝台灣」頭期款,3千億背後的美國窘境
  • 字級
【雁默專欄】「武裝台灣」頭期款,3千億背後的美國窘境

雁默/自由撰稿人

外媒傳美國國會正商討透過「國防授權法」(NDAA),挹注100億美元給台灣,提升國防。此外,更有台媒將最近加拿大表態計畫派遣更多軍艦通過台海一事,與此連結,做成一則「民主盟友軍事護台」的報導,企圖在中美對坑的「中場休息」時間,吹哨壯膽。

訊息真真假假,語焉不詳,有必要做一番釐清,以正視聽。

首先,100億美元是分為五年,每年20億,也就是約600億台幣。這筆軍事款項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來自於此前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該法案原本的總額是4年45億,後來修訂為5年65億,這次則擴增到5年100億。

9月「台灣政策法」在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後,便傳出整個法案有可能被拆解,並塞到「國防授權法」(NDAA)裡,因為一方面怕「台灣政策法」在新國會中重審進展不順利,另一方面怕法案通過後總統不願意或拖延畫押,故而透過這種方式闖關,畢竟美國總統不可能不認NDAA這種大法案。

軍事計畫是「台灣政策法」中的核心,將此部分置入NDAA,表面雖顯示美方在「武裝台灣」上的決心,但實質上,這筆錢更有避免台灣哭窮不買美國武器的用意。

其次,這100億被歸類為「外國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以下稱FMF),是美國行之有年的對外軍援方案,旨在使符合條件的夥伴國家能循此購買美國武器,服務與培訓。

FMF被界定成一種融資來源,可以以贈款(無需償還),或貸款方式提供給夥伴國家。而這100億到底是「給台灣」還是「借台灣」,目前尚不清楚。

在每年接受 FMF 的 25 多個國家中,主要接受者是以色列(33 億美元)、埃及(13 億美元)和約旦(4.25 億美元)。

其三,在增加FMF額度的同時,美方在「台灣政策法」中承諾要加快軍售流程的部分,卻遭到限縮,美國會放棄了一項對美國軍火商的關鍵要求,即「加快並優先生產台灣在其他國家之前下的訂單」。

根據「華爾街日報」最新統計,由於美國軍援烏克蘭,致使美國對台軍售延遲交貨總值已從去年的140億美元,擴增到187億美元,包含2015年12月台灣訂購的208組標槍(Javelin)反戰車武器、215枚刺針(Stinger)防空飛彈等。

美方無法如期交貨,也難以要求美軍火商優先幫台灣生產早就購買的品項。原因是,根據合同法,沒有法律途徑可以強制美國軍火商將某些客戶排在其他國家之前,除非比台灣下訂更早的國家願意讓台灣插隊,但寄希望於此並不切實際。

換言之,每年給20億美元額度公台灣購買武器,好像很大方,但交貨期未知,錢給的愈多,積壓的欠單就愈龐大。

其四,台灣可從每年20億額度裡提撥3億用於「在岸採購」(onshore procurement),即這3億可購買台灣自己生產的武器或相關設備,不必跟美國買。在FMF援助的國家裡,目前只有以色列有這種特權。

關於此,可以視為美方協助台灣國防自主,反過來說,也可或多或少避開美國交不了貨的窘境。

其五,根據「台灣政策法」,美國會還要求美國務院與國防部開出一份武器清單,這份清單可供國會優先批准出售給台灣,不過,截至目前為止,拜登政府仍未寫完國會的考卷。

白宮決定賣什麼武器給台灣,向來是動態調整,並取決於當下的中美關係。如果目前果真是中美對抗的中場休息時間,估計白宮還會修改此前準備賣給台灣的武器項目,以避免踩到北京「核心中的核心利益」紅線。

其六,「台灣政策法」授權美國總統在亞太地區中的某處,設立「戰爭儲備倉庫」(war reserve stock),到2025年每年提供5億美元。此外,擬議中的法案還授權美國總統,優先考慮將美國多餘的國防物品(總額上限10億美元)轉移到台灣,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援台。

「戰爭儲備倉庫」攸關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補給點,運輸能力,與戰爭反應能力。這筆錢被塞在NDAA中,有助於美軍在亞太地區的佈局,錢不是問題,但問題可能出在哪個國家願意作為美軍的補給點,因為補給點就是現成的箭靶。

以上六點是為了釐清背景,以下則是美國的困境:想武裝台灣,但沒想出如何支付。

所謂「100億」是錢?還是貨(武器與設備)?或是錢貨都有其比例?關於錢,牽涉美國的撥款法案。由於共和黨阻止了拜登政府增加軍事預算的計劃,民主黨現在疑慮給台灣「錢」,是否會排及美方對其他國家的援助款項。

外交辭令是不值錢的,撥款才值錢,民主黨籍外委會撥款小組成員擔心,若法案通過卻撥不出足額的錢,會否發出「錯誤信號」,讓外界覺得美國在打假球?

在現實中,美國除了要撥款以抗衡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還要撥款援助於俄烏衝突中所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白話說,拜登政府不斷撒錢,撥款小組已發錢到手軟,而且還供不應求。

向台灣提供援助,倒底是不是優先事項?這在美國外交官嘴裡,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外交官的嘴,能信才有鬼,真正可信的是國會裡的撥款小組,而他們正陷入自我質疑的窘境。由此,我們大概就能推估,這100億可能是「借款」,而非「贈款」。

撥款上限與優先次序的迷宮,大抵說明了當前美國援外的困境,以及為何美方在俄烏衝突的態度上出現了轉折 —— 錢不夠發了。

激情過後,美國會議員現在終於正視五角大廈關於近期不會發生台海戰爭的評估,就在不久之前,他們還在鼓譟2027年兩岸會開戰。

一切都是連動的,俄烏衝突,阻止通膨,高科技補貼,供應鏈調整,重建美國,為抗中目的援外,以及諸多美國內部的問題,一筆一筆都是錢,每筆錢都有積極遊說者,在敗家子任內,幾乎已談不上什麼財政紀律,以致中美貿易戰打不下去,俄烏代理人戰爭也打不下去,這就是當前的現實。

事實上,「武裝台灣」在台灣也票房不佳,於地方選舉中大敗的執政黨,甚至連是否延長兵役都陷入困境,無怪乎美方只好厚著臉皮與中方「和談」,讓長期對抗進入中場休息時間。

眼下,歐洲與韓國都槓上了美國補貼政策,一場可能的美歐貿易戰浮出水面,西方隊的分歧與自尋生路,必然使完全仰仗外援的烏克蘭心驚膽顫。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信美國,得治瘡,看「武裝台灣」頭期款的狀況即知,坐立不安是可預期的。這就是3千億背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雁默專欄】「下架民進黨」人都忘了感謝曹興誠

【雁默專欄】今日「烏克蘭疲勞」,明日「台灣疲勞」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