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琦/親民黨發言人
媒體報導,針對東歐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立陶宛政府,將於本月中旬舉行總統大選,據悉,尋求連任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日前7號重申,認為「台灣代表處應循『國際標準』」,將駐處「台灣」更名為「台北」,以穩定立陶宛與中國大陸的國際關係。對此,民進黨立委陳冠廷則表示,「若立陶宛因為中國大陸極權政權的要求」,而降級台灣在維爾紐斯的外交辦事處名稱,那將是一種退讓消極的「綏靖行為」,更證實了中國共產黨可以迫使相關民主國家屈服。
此外,綠委陳冠廷還強調,這個改名提議在立陶宛的國內也有不同意見出現,包含現任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則指出,他認為此舉不宜,更將傷害民主國家的地位與聲譽。坦白說,暫不以人、以黨廢言的話,誠如陳冠廷所言,中華民國確應專注在實質上的外交交流,包含科技、技術、文化、觀光、教育等,全方面的「實質外交」才是最重要的,更應尊重未來立陶宛領導階層的考量,希望雙方都可以彼此對等互惠的方式,來持續深化與台灣的經貿交流云云。
坦白說,站在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來說,中國大陸決策層峰確應思考率先展現善意來凍結或維持現狀。一來,由於立陶宛目前正值大選,各方不同意見的表達乃是民主國家常態,二來,站在兩岸量體大小呈現「事實不對等」的現實條件下,果若習主席在「馬習二會」的溫情發言不假,希望雙方能站在兩岸一家人的架構下多加善意交流的話,不就更應在現實緊繃的不利氛圍下,不再衍生其他意外且具有輸贏味道的政治攻防,這樣方能開始嘗試互相遞出「友善橄欖枝」,不是嗎?
照片來源:總統府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內容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