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儒/健康管理師、資深醫藥公關
3.繪製第一個人類基因體定序圖譜
1990年時,由美國能源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啟動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在歷時13年,花費27億美元,由於技術受限僅破譯出真染色質(Euchromatin),於2003年4月宣布完成92%的序列,尚留8%難度高的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
爾後,又經17年科學家們不斷的努力,終於補齊缺失的部分,完成整個人類約30億個鹼基人類基因組的測序解碼,藉此發現了多種病症與生命的根源—基因,該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上。其中公布了研究500萬筆人類DNA後,影響人類身高的12000種遺傳變異。
由於人類基因體的解碼,對於人體細胞、發育、免疫與遺傳等生物醫學領域,並可針對各種疾病、檢驗法、治療方法與藥物開發,都具有重大意義,為精準醫療邁出一大步。
4.以mRNA技術進行皮膚癌疫苗臨床試驗
由於新冠疫情爆發,科學家憑藉mRNA技術的高效能、快速開發和生產成本低的優點,開發出對抗COVID-19病毒的mRNA疫苗,取代了傳統疫苗的開發方案。
由於mRNA技術可為細胞提供遺傳密碼,使它們能產生病毒蛋白,一旦產生蛋白,人體便可產生免疫反應,除了在疫苗的極大成功外,也可藉此技術開發出這種治療發法,例如在體外製造抗體,對抗疾病或癌症,大大縮短開發時間和成本。
目前該技術最大的突破,便是利用mRANA技術,可創建出34種獨特抗原標記的客製化mRMA疫苗,製成一種客製化標靶疫苗來對抗黑色素瘤,Moderna和BioNTech兩大生技公司現在正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進行第2b期人體試驗。初步實驗結果顯示,使用mRNA疫苗可將患者復發或死亡的風險降低44%,極具劃時代意義。
5.首次紀錄到瀕死人類的腦波活動
事件發生於加拿大Dr. Ajmal Zemmar博士研究團隊正利用腦電圖(EEG)在監測一名87歲的外傷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腦波,以觀察是否有癲癇發作,然而在治療過程中,該病人突然心臟病發作死亡,因此研究人員設法紀錄該病人死亡前後15分鐘的大腦活動,該研究發表於《衰老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期刊。
事件發生後,研究人員專注於心臟停止跳動前後的30秒,並檢測到γ波神經震盪類型活動增加,此腦波頻率涉及作夢、冥想和記憶探索的過程,其死前過程有如進行生命中對重要事件的最後一次瀏覽,正如跑馬燈一般。
觀察結果也表明,即時血液停止流過大腦,大腦仍可以進行協調活動,執行生物反應。過去也曾經於齧齒動物發現死亡前γ波的類似變化,但此為首次於人類發現該活動。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