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3成患者「胸痛」揮之不去! 心絞痛你吃對藥了嗎? - 匯流新聞網

HT

【有影】3成患者「胸痛」揮之不去! 心絞痛你吃對藥了嗎?
  • 字級
【有影】3成患者「胸痛」揮之不去! 心絞痛你吃對藥了嗎?

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003230330a02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智慧醫療暨遠距中心主任張世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尹佳嵐/台北報導

有一種「胸痛」揮之不去!且幾乎是全台多達55萬名心絞痛病患的共同惡夢,因為統計數字顯示,國內有約3成的心絞痛病患在經過治療之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智慧醫療暨遠距中心主任張世霖指出,最常見的原因就出在對藥物有不良反應,用了藥反而影響心跳、血壓甚至頭痛欲裂,台灣心臟學會最新發表的治療指引就重新定義「藥物治療三部曲」。

57歲的王先生(化名)就是典型的例子,身為國內知名公司大老闆,儘管本身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已控制良好,一樣冒出心絞痛症狀,心導管等多項檢查結果發現血管阻塞並不嚴重,懷疑屬於微小血管心絞痛,並沒辦法靠支架或汽球擴張術來改善心肌缺血問題。

問題在於,張世霖醫師說,心絞痛常用的傳統藥物,包括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全讓王先生吃盡苦頭,使用長效型硝酸鹽時,發生劇烈頭疼;吃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又讓血壓狂掉,更因此失足昏倒撞到頭,最後轉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才順利在一、二周後緩解症狀,原本打算退休的他,又可以繼續拚事業。

類似狀況的病人不在少數,在台灣,國人心絞痛盛行率為3.5%,病患人數約有55萬,尤其因為高油炸飲食、高壓工作、運動量少等不利因素,導致心血管疾病病患越來越多,門診中心絞痛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不少才接近28歲、29歲就診斷出心絞痛,背後多半有三高、代謝症候群問題。

張世霖醫師指出,心絞痛是心臟冠狀動脈的血液血流量不足、供氧不夠,導致心肌產生缺氧出現的症狀,依嚴重程度,可以分為穩定型心絞痛及不穩定型心絞痛,前者通常是血管阻塞已達危險狀況,需緊急採取心導管等手術處理;後者有症狀,但非立即性危險,但常遭受胸悶、胸痛來襲,甚至爬樓梯會喘,持續5至10分鐘左右,這樣狀況在運動時會更加嚴重,但休息可以緩解。

張世霖醫師點出問題在於,經過治療之後,還是有約3成的心絞痛病患症狀無法緩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對藥物有不良反應,像乙型受體阻斷劑,有些人會出現心跳慢、血壓低,甚至誘發氣喘發作;長效型硝酸鹽則常見導致血壓下降、嚴重頭痛,讓病患無法持續服藥。

有鑑於此,台灣心臟學會最新發表的慢性冠心症治療指引(CCS guideline),即針對慢性冠心症疾病(穩定型心絞痛、微小血管心絞痛、血管痙攣等)提出新的「藥物治療三部曲」概念,要扭轉這樣的治療瓶頸。

張世霖醫師表示,新的指引建議有三步驟,步驟一 : 慢性冠心症患者多有其他共病症存在,應先針對這些疾病給予適當的藥物來做治療;步驟二 : 優先使用對心肌缺血和微小血管的心絞痛患者有好治療效果且有心臟保護功能的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步驟三 : 若病人在步驟一和二的藥物治療後仍持續有心絞痛症狀,此時仍須加上傳統心絞痛藥物一起治療。

張世霖醫師解釋,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屬於作用在心肌細胞膜上的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在十年前原本針對心律不整而研發,沒想到後來發現有助改善心肌灌流,對穩定型心絞痛病患效果更明顯,且不像傳統藥物有諸多限制或副作用,治療方式造福更多的心絞痛病患。

最後,張世霖醫師提醒,血壓、血糖、血脂的異常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高危險因子,如果代謝症候群已上身,也可能不自覺已罹患冠心病,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異常的胸部不適,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昏昏欲睡還頭悶、頭脹 小心「春睏」!中醫教趁清明除溼氣安心換季

高端流感疫苗也走後門? 食藥署:有做台、韓三期臨床試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