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胸痛」9成共病多... 心絞痛用藥易踩地雷!醫師一次說明白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這種「胸痛」9成共病多… 心絞痛用藥易踩地雷!醫師一次說明白
這種「胸痛」9成共病多… 心絞痛用藥易踩地雷!醫師一次說明白

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003230309a02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的心絞痛人口不少,多達55萬人,時刻得面對「胸痛」的致命威脅,偏偏臨床上仍有約3成病患在用藥治療之後,無法達到完全緩解,背後最大的原因,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一語道破,就是「共病」!有9成心絞痛患者都有共病纏身,使用傳統藥物容易踩到副作用的地雷,為此,台灣心臟學會最新治療指引就提出「藥物治療三部曲」新概念。

國人心絞痛盛行率達3.5%,數字不低。心絞痛是一種臨床症狀,原因為冠狀動脈供應到心臟的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過多,產生心肌缺氧,而出現心絞痛。

洪俊聲醫師說,心絞痛在每個人身上表現不太一樣,最典型的是,胸口像被大石頭壓住,感覺被綁住、被勒住,緊緊悶悶的,還有些病人會合併呼吸喘、盜汗,疼痛還會一路轉移到肩膀、上臂或者下巴,甚至以為是牙痛等出現不典型或轉移性疼痛的狀況。

問題在於,洪俊聲醫師說,心絞痛除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屬於高風險群,才建議優先接受心導管檢查,發現血管嚴重狹窄者才需要做氣球擴張術、放置心血管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否則目前治療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以臨床經驗顯示約有8、9成的心絞痛患者都跑不掉有共病的存在,常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良、胃食道疾病、周邊血管硬化及吸菸等,導致傳統藥物使用上有所限制,或副作用更加明顯。

奇美醫院院內統計即發現,藥物控制不良的心絞痛患者,絕大部分約8成病因都與冠狀動脈的動脈硬化狹窄相關;剩餘的兩成為非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如血管痙攣、微小血管阻塞、心肌橋、心肌病變等其他因素。

洪俊聲醫師指出,傳統藥物有三大類:鈣離子阻斷劑、交感神經阻斷劑、血管舒張劑,或多或少都會有副作用需要注意,除了共同都會導致血壓、心跳下降之外,抗交感神經阻斷劑可能會精神不濟、疲累感、手腳冰冷;鈣離子阻斷劑則易引起腸胃道不適,加重胃食道逆流、便秘;血管舒張藥物更有3到4成病人會引發頭痛,且往往在初次服藥就受不了,頭痛欲裂,無法正常工作、生活,常嚇到不敢再用藥,甚至對醫師後續開立藥物失去信心。

台灣心臟學會最新發表的慢性冠心症治療指引(CCS guideline)就提出解方,「藥物治療三部曲」步驟一:慢性冠心症患者多有其他共病症存在,應先針對這些疾病給予適當的藥物來做治療;步驟二:優先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步驟三:若病人在步驟一和二的藥物治療後仍持續有心絞痛症狀,此時仍須加上傳統心絞痛藥物來做治療。

洪俊聲醫師強調,其中最大顛覆點,就是把新、舊藥物的用藥時機互調,不再等到舊藥沒有效果才來用新藥,而是早早讓病人能夠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其最大好處是在不影響心跳和血壓的益處,又能緩解心肌缺氧或改變微血管循環的問題,更有效改善胸痛,對心臟有較好的保護力;即使對新藥反應不足的病人,亦能加上傳統藥物共同治療,發揮加乘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洪俊聲醫師說,目前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安全性高且能為病人帶來更佳的生活品質,但若是肝硬化的患者則屬於不建議用藥的族群,而有藥物過敏、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擔心產生藥物交互作用的患者則須先與您的主治醫師進行討論後再使用。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家長注意!北市學齡前兒童健檢開跑 塗氟新制沒「雙證件」不給補助

拿人體「紅血球」成功開發奈米載體! 國衛院找到毒殺癌症新利器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