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政浩/自營業者
最近台灣政壇又有某些政治人物,疑似為了選舉,拋出要和中國重新啟動服貿談判的議題,這議題似乎也受到一部分不了解中國現在狀態的民眾歡迎,並受到那些政治人物的粉絲們大力吹捧,但對於瞭解中國現在將要面臨經濟危機的企業家與各路專家們則是大力反對這樣的政見,反對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中國目前的青年失業率將近20%,貿然開放會衝擊台灣的就業市場;第二則是中國正面臨通貨緊縮,經濟復甦狀況不如預期,有可能會衝擊台灣的物價。
一、十年前的服貿談判環境與現在比較
在2014年的環境中,中國的GDP與各項經濟指數都仍在向上成長,同時美中之間也沒有貿易戰,而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彼此雖然有摩擦,但還沒升高到全面性的軍事衝突,更重要的是,當時全球正在從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復甦,並且在良好的政策引導下,讓中國的國力上升到足以稱的上大國地位的程度,也因此當時的台灣會有人希望用服貿貨貿等經貿協議帶動台灣的經濟發展。
但十年之間,許多狀況已經改變,當年服貿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希望透過引進中國的資金投資台灣企業,並引進更便宜的服務業人力來填補台灣的人力缺口,而貨貿協議則是逐年降低雙邊貨品關稅,進而降低銷售成本;但在經歷美中貿易戰及烏俄戰爭,和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後,中國內部環境面臨的是嚴重的通貨緊縮,及各行各業陷入蕭條,同時失業人口增加與政府財政缺口擴大隨時在割韭菜,十年前那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反而不見了。
二、中國在疫情後沒進入復甦反而更蕭條
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為了因應疫情而啟動全面封控的政策,讓民間經濟活動近乎停擺,但又為了刺激消費而展開各項大撒幣的行為,但中國政府在防疫期間的政策反覆,反而讓民間對政府的信任降到低點,所以民間拿到政府發放的人民幣後不但沒有投入消費性經濟活動,反而是把錢拿去還貸款,讓市場上的金流沒有進入消費循環。
人民消費欲望的減低,讓市場上的貨品賣不出去,滯銷讓負責生產的廠商只能被迫縮減人力成本,失業讓人更不願意花錢消費,這樣的結果直接反應在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就是5月份CPI只剩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則是-4.6%,以及將近20.4%的青年失業率,整體狀況相較之下已經不如十年前,此時重啟服貿與貨貿談判可能不會讓台灣的投資情況變好,反而會陷入與中國一樣的窘境。
三、服貿與貨貿重啟談判的必要性
疫情過後的中國青年失業率不斷高漲,當中不乏有985與211這些高等學歷畢業的高材生,如果開放服貿首先會衝擊到的是台灣就業市場,雖然服務業目前仍有24.8萬的人力缺口,但中國目前的失業人口將近600萬,一來一往之下不止會壓低台灣勞工的就業市場,更有可能打亂台灣勞工的薪資水準,反而讓台灣本地的失業率增加,惡化原本的就業環境。
其次則是貨貿談判,雖然台灣有不少企業希望能藉由貨貿協益降低與中國貿易的關稅成本,但目前中國內部面臨的是景氣蕭條、商品沒人買等問題,一但通過貨貿協議,企業要面臨的不只是自身商品在中國賣不出去的問題,同時還有中國商品的削價競爭,這樣最終損害到的不只是企業本身的利潤,更有可能讓企業在惡性競爭下倒閉。
所以我們在審視中國內部環境與國際局勢後,必須思考到現階段,服貿和貨貿對台灣真的有其必要性嗎?或者通過後對台灣是不是真的有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為何政治人物會喊出要重啟談判這件事?背後是否有其他目的存在?我想這些問題都需要經由選民的智慧仔細思考才行。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責由作者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