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退休人員
為了應對稅收超徵的問題,從三月開始,政府啟動了全民普發6000元的補貼。由於連續多年出現稅收超徵的問題,引起了對稅制合理性的討論。其中,改革呼聲最高的是對近80年實施的貨物稅的改革。
臺灣目前有七類商品需要徵收貨物稅,例如汽車和摩托車需要徵收17%到30%的稅,空調需要徵收20%的稅,罐裝飲料需要徵收15%的稅。政府每年徵收的貨物稅高達1500多億元。
中華民國電器商業同業公會廖全平表示,由於家電在早年被認為是奢侈品,民眾買一台台冰箱可能需要花費數月的工資。然而,現在家電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必需品,一直以來,我們的行政院,包括財政部和經濟部都反應過,是否可以取消家電產品的cj貨物稅,因為現在它是民生的必需品。現在冷氣空調的稅率高達20%,電視機要課13%,他認為這非常不合理。
臺灣的貨物稅從1946年開始實施,已經將近80年的歷史,目前仍有七大類商品需要徵收貨物稅,分別是橡膠輪胎10%至15%、水泥每公噸280元至600元、飲料品8%至15%、平板玻璃10%、油氣類每1000公升110元至6830元、電器類10%至20%、車輛類15%至30%。舊有的貨物稅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調整徵稅項目,就會發現它已經課了不該課的稅。
台灣立法委員高嘉瑜曾於110年質詢財政部長蘇建榮,反對政府長期以來將汽機車當作奢侈品課徵貨物稅。高嘉瑜指出,政府對一台民眾代步的機車要課1萬餘元的貨物稅,再加上隨油徵收的空污費,實在是一頭牛扒兩層皮。如果加上5%的消費稅,政府對機車徵收超過20%的稅費,是否已經超過合理範圍?
111年審計部也因此糾正財政部,認為「貨物稅課徵未符合量能課稅原則,應通盤考量研議公平合理之制度。」然而長期以來,財政部仍以「沒有替代財源」或「牽一髮動全身」的藉口拒絕改革稅制,不僅讓國人失望,也讓台灣的稅制仍停留在80年前的舊思維,而毫無競爭力。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