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真/行政院農委會
如果沒有前陣子蘋果公司被歐盟裁定,需向愛爾蘭政府補繳130億歐元(大約新台幣4,647億元)的重稅,引發跨國企業投資議題,一時之間很難讓人聯結到愛爾蘭這個國家,究竟有何魅力,可以創造如此具全球性的話題,如非親自走訪,恐怕仍僅停留在不過是畜產業較為發達的刻版印象。
猶記得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事件,引發全球性的金融風暴,許多國家經濟遭受重創,哀鴻遍野,愛爾蘭亦不例外,國內生產毛額(GDP)降到-4.4%,出口成長率亦跌至-3.8%,甚至一度須靠歐盟紓困,這對向來自詡為歐盟模範生的愛爾蘭而言,無疑是種恥辱,尤其過去有著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外界對愛爾蘭1995-2007經濟飛速增長時期的形容)的封號,瞬間被打入為「歐豬五國」(PIGS,其他四國為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一員。所謂熟可忍、熟不可忍,也是這股強烈的翻轉意志,讓愛爾蘭有了重生的機會。
近身觀察愛爾蘭蛻變的關鍵,在於面對國、內外環境困境,願意打破重錬,重新擬定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從過去只重國內產業發展的保守體制,兼顧跨國企業深根的「二元經濟」(Dualistic Economy),進而提出跨部會之「創新2020倡議」,採取更多的創新改革措施,藉由跨國企業及僑民的連結,引入大量外資,創造22%的國內就業市場,也締造每年至少2.3%的就業成長率;此外,高度重視科技研發,投入國家一半以上的預算經費,尤其在ICT產業部分,經過幾年的深耕經營,績效顯著。由於愛爾蘭政府能明確掌握國家整體發展主軸,並配套提出具體策略及措施,對於願景的擘劃及達成目標續效具相當重要性,相較我國在部分公共政策議題上,仍然模糊不清而無所適從,值得省思。
常言,危機就是轉機,惟有歷經動盪的威脅及恐懼,才會有大破大立的改變,愛爾蘭為提升經濟競爭力及揮去金融危機後的陰霾,致力科技創新及跨國合作,以因應各項挑戰的決心,從GDP在金融風暴時降到負值,2015年成長率提昇至26.3%,躍居歐盟第1,在創新表現上,亦於28個成員國中排名第6,亮眼表現均是谷底翻身最好的明證。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愛爾蘭並無令人耳熟能詳的世界級大廠,亦未有具國際性的知名品牌,觀光景點更不如歐陸國家,可以如數家珍。然而,卻在短短幾年再度躍升歐盟經濟成長的佼佼者,實可歸功因應環境調整的創新策略奏效。因此,其成功經驗,值得同樣須爭取大國及外資支援的台灣學習,惟在汲取經驗的同時,也要持續觀察愛爾蘭後續發展,以檢視制度的良窳,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凝聚國人共識、捐棄成見及秉持開放的心態,始有創造機會的可能性。愛爾蘭成功的翻轉經濟,台灣的人才及產業條件亦不差,凱爾特之虎可以再展雄風,台灣要擦亮亞洲四小龍的稱號,只要願意何難之有。
新聞照來源:www.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