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台人心聲3-3】在中國的台生憂愁:認同是台灣人卻遭批「舔共」 - 匯流新聞網

NEWS

【在陸台人心聲3-3】在中國的台生憂愁:認同是台灣人卻遭批「舔共」
  • 字級
【在陸台人心聲3-3】在中國的台生憂愁:認同是台灣人卻遭批「舔共」

2014年太陽花學運現場,現場出現反「中」標語,彰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差別。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屈彥辰/專題報導

2016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急劇變化,尤其2018年後,兩岸交流幾乎中斷,原先往來熱絡的學術交流、文化交流停擺,加上外部的國際氛圍轉向抗中,台灣便陷於其中。於此同時,台灣社會內的仇中氛圍愈發興盛,讓在中國工作、求學、經商的台灣人飽受「舔共賣台」抨擊。

一位在北京取得碩士學業的台灣人告訴記者,她取得碩士學業後,在中國大陸展開職涯發展,她卻面臨台灣朋友的不諒解,甚有批評謾罵。

「我在北京求學,實際與當地人互動,有愉快的互動經驗,經過思考,我決定留在大陸工作,這不就很像台灣南部孩子到北部求學,畢業後留在北部工作嗎?為什麼地方換成大陸,或台灣人常稱呼的『中共』,我就要被罵『舔共賣台』?我是台灣人,到死都是台灣人,卻受到來自親友的批評,我在大陸工作,做錯了什麼?」她如此說著。

事實上,前述的情況,僅僅是在中國的台灣人面對龐大、由反中而生的憂愁難題,當中的冰山一角。

2015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時任總統的馬英九會面。之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

綜合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建安所言,台灣目前瀰漫仇中氛圍,多是部分媒介導致,媒介決定了視聽眾接收的資訊內容、立場,他個人認為在政治人為的刻意操弄下,台灣逐漸走向群體反中的道路。

陳建安個人認為,兩岸走到今日劍拔弩張的地步,主因是兩岸幾乎沒有交流,就宣傳來講,兩岸都有各自偏頗的地方,但這類誤解、偏頗或偏見,不正是因雙方沒有交流,產生不了解而引起?他主張,至少在疫情結束,兩岸解封後,兩岸民間應恢復交流,民間交流是兩岸交流最重要的基礎。

閩江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副教授李允中提出個人見解,他認為,台灣太過簡化兩岸問題,忽略了中國大陸的複雜性,更把共產黨妖魔化。然而台灣最大的問題依舊是不清楚下個階段的目標、方向,不論是政治或經濟上的,對比大陸照著計劃持續發展,台灣似乎不僅缺少明確規劃,也沒有動能推動台灣往下一階段發展。

據指出,至少在前總統馬英九時期(2008到2016年),所謂台灣的「身份認同」、「國家認同」分歧問題,在馬政府時期是被徹底淡化,或說根本未被塑造並凸顯出來,因為「台灣人就是台灣人」,當時的台灣人不會有人懷疑自己的國家認同或身份認同為何。從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點起——此一時間點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2016年政黨輪替,也有人認為是起自2019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習五點」,身份暨國家認同分歧問題躍上檯面,並成為選舉重要議題,因而有「抗中保台」、「芒果乾」(亡國感)等一系列的政治現象。

「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論者認為,身份認同是一種政治工具。國家、政黨或者其他政治組織編織出一些身份,並將其作為組織和動員社會的工具手段,達成社會、政治或者經濟目的。在工具論者看來,身份認同僅僅是人為的製造物,是國家或其他政治組織操控的結果,亦為實現政治目標的工具。

通過某些方式、手段、工具塑造來自外部的共同敵人,凝聚基於敵我分別的虛假共識,挑起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爭議,前述之於政治操作而言自是可行。由此,台灣人就連前往中國大陸工作、求學或經商,皆有可能被貼上「舔共賣台」的污名化標籤。民間交流尚且如此,更遑論宏觀的兩岸交流了。這也是在陸台師、台生們的心聲。

【受訪者意見不代表記者或本刊立場】

照片來源:伊特諾 雷 flickr、總統府flickr、Jonathan Chen flickr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在陸台人心聲3-1】陳建安:台灣仇中是刻意政治操弄 兩岸未必要涉政治深水區

【在陸台人心聲3-2】李允中:台灣簡化兩岸問題 下個階段該往何方?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