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杜亞穗、李盛雯/台北報導
生活忽逢巨變的人們,常會有身體不適、情緒及睡眠品質差的困擾,根據臨床經驗觀察,這些症狀時常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對於「悲慟」,現代人的生理、心理皆造成實質性的健康影響,其中女性更為顯著,不知不覺沈浸其中,其實早已悄悄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女性在傷慟後容易出現健康風險,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男性的2倍。根據丹麥團隊透過2萬筆數據發現,失去孩子後的雙親,自然死亡或是疾病、自殺、交通意外的風險都顯著上升。其中,女性的風險更是比男性高出1.4倍,長期死亡風險也比同年齡沒有失去孩子的女性高出3倍。
若推測相關的原因,除了性別上社會文化的框架與期待,像是照顧家庭、孩子、經濟能力、教育程度的影響,還有女生獨有的生命歷程,例如懷孕、經期,也可能具有相關性。面對傷慟,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健康威脅,選擇漠視、逃避,甚至否定自己悲傷的權利。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醫師陳采汎指出,自己曾接觸過一名50歲的個案,她因為身體疲憊、睡眠不佳、情緒低落,來到診所進行健康檢查、功能醫學檢查。檢查結果,不僅意外發現惡性腫瘤,荷爾蒙檢測數據也有腎上腺功能低落的問題,結果可能與長期壓力負荷相關,而這也確實容易造成睡眠不佳、情緒低落與身體疲憊的惡性循環。
陳采汎表示,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跟情感模式更加多元化,足以影響自己生命的「重要他人」,並不再只侷限於至親,可能是毛小孩、朋友或是共事的同事、夥伴。重要他人的定義,不該被社會刻板看法所制約,這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此當周遭發生變故時,各種情緒反應都是被允許的。情緒流動與變化及所需要的時間,是沒有標準答案,請別否定自己有悲傷權利,悲傷沒有既定的形式,當你願意面對傷慟及傷慟中的自己時,才有走下去的力量。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CNEWS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