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與兩岸關係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雁默專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與兩岸關係
【雁默專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與兩岸關係

雁默/自由撰稿人

美日印澳四方會談,以及國務卿攜手國防部長訪問日韓,都是本週與楊潔篪,王毅會談的「會前會」。拜登政府在外交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一次的中美官方會談,對台灣而言相當關鍵,因此前述兩個會前會,形同與中國會談的籌碼,某種程度,也是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安全閥。

不過,從目前態勢來看,兩個會前會都只能是地緣政治花絮,談不出什麼「制中」的好辦法,更無可能形成舊冷戰模式。換言之,台灣因為舊冷戰而換取和平局面的歷史,再難重演。

印度

中印邊境緊張,已經結束,印度方面開始加速審批來自中國的投資,是雙方關係緩和的明確信號,現在回頭看幾個月前印度制裁中國產品的幾個事件,彷彿陳年舊事。事實是,印度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美國無法提供,中國也不願放棄印度市場,讓歐美日韓澳分食。

新冠疫情沈重打擊了印度,內部社會問題又與日俱增;而在中印邊境爭端裡,印度清楚看到了與中國的實力差距,現下以保存顏面的方式下台階,還算是莫迪政府尚有理智與維穩能力,最大限度保持自身外交傳統「不結盟主義」,不太可能像日澳一般作為反華前緣。

經濟互賴,決定了中印難以採取熱對抗的結構,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日,澳兩國。

澳洲

澳洲正在面對中國制裁,諸多跡象表明,莫里森政府試圖在中澳關係上「軟著路」。其餘不論,光是台灣鳳梨遭禁,似與澳面臨同樣處境,但澳洲卻相對冷淡。台商媒合2噸生鮮鳳梨輸澳,台灣還特別補貼空運費用,卻遭卡關。

隨即就傳出澳洲業者與農民對台灣鳳梨不感興趣,甚至感到擔憂的新聞,因為澳洲也產鳳梨,而台灣的海空運補貼還高於鳳梨本身價格。銷澳個位數的噸位,與每年銷大陸4-5萬公噸,根本沒有可比性,澳洲業者與農民還不願買單,可見澳洲政府並未著力於此。

莫里森當局是一個民粹政府,反華比較好選舉,然而民主擺脫不了政商結構,商業利益受損,政客就會受到來自金主的壓力,一旦外部驅力(美國)減弱,「激進反華」就無以為繼。況且近年澳洲政爭不斷,政情複雜,很難在拜登時代,繼續作為反中前緣。

如此較能解釋為何莫里森揚言毀棄中澳「一帶一路」協議,但反華語氣卻數度轉軟。簡言之,澳洲內部在對華關係上,正處於掙扎期,意見紛雜,很難完全與美國同聲同氣。

日本

日本政府一向是最聽話的美國馬前卒,但龐大的政府債務,難以無視對中經濟的重要性。安倍政府不是沒有嘗試過「制中」策略,但成效不彰;美國離開TPP,則迫使日本不得不重視中日貿易,致使雙邊關係走向緩和。目前的菅義偉政府,則延續安倍後期的對華政策。

看中日關係,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議題:朝鮮半島,分別是日韓關係,以及北韓問題。在北韓問題上,繞不開北京,在日韓關係上,日本心心念念的就是阻止南韓在全球經濟上蠶食日本份額的趨勢。

也就是說,日本若與中國關係不佳,大概率是南韓得利,因此只要南韓不願對美國太聽話,日本就不敢對中國太囂張。以前美國盟主地位高的時候是如此,現在盟主自身難保,就更是如此。

這使得北京有空間為中日主權爭端做壓力測試,如在釣魚台問題上,大陸以「海警法」授與海警使用武器的權力,大大刺激了日本政府的警覺性,不斷向美國哀嚎。拜登政府不是沒有挺日,但力度顯然不符日本期待,因為釣魚台問題是中國紅線「邊緣問題」,華盛頓一向小心謹慎,而它已是「美日安保條約」裡的一項風險。

菅義偉並不是一個在外交上有雄心與足夠經歷的首相,不容易產生太出格的決策,因此四方會談,日本立場與印澳大概類似:「制中」是應該的,但不願以犧牲自己的規格成全美國的老大心態。

四國同床異夢

其實,從歐盟與東協的態度即可預知,所謂「亞洲北約」無可能成形,因為現在世界大部分主要國家,都是「市場靠大陸,國安靠美國」,斷無底氣像舊冷戰時期一樣選邊站。此一現實,拜登政府心知肚明,因此所謂四方會談,白宮表示,四方對談涉及全球問題,「不關注中國」。

這種說詞,當然來自四方會談的會前溝通,日印澳都不想讓會談的反華色彩太濃,讓自己暴露於被中方經濟制裁的風險。

心向美國,身體誠實地靠在中國身畔,就是現下印日澳處境的最佳寫照。

台灣

在此地緣政治現實下,美國自然難以取得較多的籌碼,應付接下來的中美高層會談。因此CNN時評也做類似分析,引智庫引蘭德公司(RAND Corp)的說法表示,四方安全對話還遠沒有形成統一戰線,只能是一個非正式會議,沒有制度作為支柱,絕不成稱之為「亞洲北約」(Asian NATO)。

蘭德公司分析,現在北京控制著比賽節奏(也就是享有主動權)。這結論與該公司最近的一份主張美國應採取戰略內縮的完整報告,說法相符。

對台灣而言,一旦拜登政府走一遍西太平洋盟國,發現戰略內縮在現實上是對美最佳策略時,就會要求台北更積極地與北京建立穩定關係,而「不惹麻煩」只是最基本義務。

蔡英文政府公開呼籲兩岸恢復交流,應視為向拜登政府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刻意「只答對一半」,回頭測試華盛頓意向。不過,鳳梨事件一夜就將蔡政府打回原形,反射性露出「抗中保台」獠牙。

換言之,華盛頓對台灣答卷是否滿意,要看下週中美高層會談結果。

不過,由澳洲與日本近期的處境看來,鳳梨事件是北京對台的第一次壓力測試,屬於對中國周邊反華力量精準打擊的一個環節。戰略目的並不在於迅速解決地緣政治裡的不利因素,而在於嘗試用不冒進的方式重劃底線,作為對美國新政府的一種堅決表態。

蘭德公司分析指出,只要中國避免對抗姿態,就能有效化解區域反華軍事聯盟,這一點北京當然也心知肚明。但所謂「對抗姿態到底是誰挑起」,才是重點,若是反華力量在搞事,中國不可能無動於衷,香港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這便是為何北京必須在中美高層會談前,把話說清楚,底線劃特粗的真實用意。

如此說來,鳳梨事件之後是否還會有後續,端視美國在中美高層會談後,對台灣方面投以什麼樣的「期待」。若華盛頓要求台北積極換和兩岸關係,北京的下一波制裁就會暫緩。若中美高層會談氣氛不佳,那麼台灣就會面臨一波接一波的各種衝擊。

總言之,蔡政府怎麼做都無關大局,除非宣布台獨,或是恢復國統會,後者不見得惹惱華盛頓,但會驚動北京高層,而前者是兩邊得罪,且美國會比大陸更火大。

新聞照來源:網路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雁默專欄】針對性脫鉤,重建美國半導體製造業有多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