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委鄭麗文今(15)日表示,台韓曾在同一起跑線,如今被韓國超越,「這十多年來,我們錯過了什麼」?韓國的經濟成長有目共睹,其中「教育」占了很大的原因:二戰結束時,韓國仍有80%的人是文盲,在短短幾10年內,卻轉變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裡,大專學歷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一直以來,韓國的經濟成長與教育策略脫不了關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從1980年代初到2000年代中期,韓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增長了5倍。三星與LG等品牌,就是靠名校畢業生一步步打造起來。
鄭麗文指出,1999 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政府推行的教育立國,像是「BK21工程」培養未來所需的新型科技人才,也讓缺乏天然資源的韓國,能在電子製造業中成為翹楚的關鍵原因之一。
2007年以來更大力發展英語教育與國際教育,引進以歐美教育為首的著名國際學校,其中一個代表就是韓國濟州島的濟州英語教育城市。為因應國家發展及跟上世界潮流趨勢,成立韓國教育開發院(KEDI),不受行政干預,專責國內教育與國際交流合作。KEDI主動和OECD、世界銀行、APEC發展國際合作研究案,提升韓國國際地位。
鄭麗文說:「韓國歷史教科書,不會隨著政黨輪替而產生對史觀立場不同的困擾。」台灣在教育方面有兩個代表性的階段,一個是1950年代,高等教育在台灣急速增加。台灣原有高等教育機構,以接收日據時期原有的四所大專院校後,新設立大學院校方面,大多有其政策性目的,為國家建設的需要。
另一個是1990年代,因為教改而出現大學林立現象。1994年教育改造運動四大訴求之一:廣設大學,目的不只在紓解升學壓力,也期望提升全民現代知識的水平。希望台灣在5到10年內,讓年輕人進大學的機會達到美國54%,甚至達到加拿大的60%以上。
但台灣廣設大學的錯誤在於,許多人辦私立高職是一種金錢投資,這些私立高職升格為專科,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技術學院為升格大學,結果大幅降低大學的品質。
鄭麗文強調,也就是因為針對「技職教育」進行改革,希望能夠讓台灣的產業速速升級,所以連技職教育都只顧著升學,少了即戰力,學問卻又不夠扎實,這樣怎麼能培育得出專業人才?這樣的社會風氣讓許多年輕人得背負學貸去念大學,出來卻未必找得到好工作,落得兩頭空,這就是最可怕的惡性循環。
她提到,1960年韓國的師生人數比才1:59,只有1/3的孩子念過中學,卻在接下來的50年,變成人人稱之的「人才的強國」,就是韓國的策略;台灣許多立意良善的政策,都錯在在社會價值觀未翻轉、政府與民間溝通不足,所以教改總是失敗收場。
韓國強盛背後的原因是,很多韓國年輕人一生的志向,就是進入大企業如三星集團工作。但這些韓國大型財團,通常只會招收本地名校畢業的學生,這樣的條件,便造就學生為了擠進「SKY」的名牌大學,SKY是指韓國三所最好大學的第一個字母縮寫: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因為全韓國只有2%的學生,有機會進入這三間學校之一,進入名牌學校之後才有機會到三星集團工作。
而韓國大企業又由國家扶持,佔了GDP 75%,整個國家人才有保障,經濟發展也會有保障。鄭麗文分析,就現實面來說,我國和韓國之間的差距,並不只在產業競爭力,還有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鄭麗文表示,台灣與韓國曾經在同一起跑線,如今卻在許多指標和競爭排名上被超越,我國在感慨韓國發展快速的同時,也要了解他們背後付出的代價,並且檢討這十多年來,我國錯過了什麼?
新聞照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蔡政府只規劃買明後年疫苗?洪孟楷:生吃都不夠 還想明後年曬乾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