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聯發科技「智在家鄉」參賽團隊「Subatuan 黑色冷豔石板屋隊」、「看見書房」利用科技輔助,延續傳統文化命脈。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李映萱、胡照鑫、李盛雯、徐以琳、許哲綱、劉宇軒/新竹報導
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記憶、文學藝術、意識形態的傳承,隨著環境與社會人文變遷,該如何延續這些寶貴資產,成了各族群當今最重要的課題。2021年度第四屆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就有2組團隊就打算利用科技力,重現歷史及延續傳統文化命脈。
200多年前,原本居住在南投的布農族人沿著拉庫拉庫溪遷徙並建立大分、瓦拉米和佳心部落。1921年,日本政府為了要讓布農族人遷移至山下,於是打通聯絡台灣東、西部的「八通關越道路」,由南投縣東埔登山口橫越中央山脈至花蓮山風登山口全程共約96公里。在時間的推移下,布農族人山上的家早已埋沒在荒野蔓草之中,直到2018年底,佳心石板屋的修復,才讓布農族人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團隊提供VR裝置,除讓使用者身歷其境,也更容易加深其對歷史文化的了解。
團隊subatuan黑色冷豔石板屋隊表示,這條長達96公里的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和體力,能進入這塊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因此想以八通關古道的東段起點玉里鎮,作為虛擬實境的工作室以及行程的出發點,並選擇2018年卓溪族人重建的佳心石板屋作為虛擬部落及行程終點。團隊認為,4.5公里是一般人可以到達的地方,因此沿途建立AR擴增實境技術,將資訊、圖像、事件、聲音等內容以虛擬的方式疊加在拉庫拉庫溪中,透過虛擬實境呈現布農族文化以及古道歷史。
團隊透露,會想要打造虛擬部落,重現佳心石板屋與八通關古道的歷史記憶,起初是拉庫拉庫溪流域是布農族的祖居地,經過日治時代的被迫遷移後,曾經在山中生活過的耆老們相當懷念當時的歲月,只是因為年老無法再次前往,因此才決定透過數位技術開發健行APP,並結合365度攝影的影像紀錄,用闖關的模式重現祖居地歷史場景。同時,團隊也透過耆老用族語傳遞的知識融入生態、歷史,讓族人及學生以更臨場感的方式認識部落的環境與寶貴文化。
▲subatuan黑色冷豔石板屋隊藉由AR技術虛實整合,藉由聲音、影像重現歷史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個健行APP結合AR(擴增實境)以及VR(虛擬實境),因此在配戴裝置後,將會讓體驗者走在祖居地、古道,讓原本只能在平面或影片中看到的原住民歷史,現在透過科技就能帶給旅人如親臨現場般的感受。而當地的耆老也可以藉由這樣的功能,再次重溫當年自己走回老家的感覺。團隊認為,此次的計畫可以加深族人對歷史的印象,保存族群歷史文化,還可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人投入文史保存工作,促進地方發展深度旅遊,而原民的文化結晶也能傳承與再現。
subatuan黑色冷豔石板屋隊坦言,這幾年參與了華巴諾駐在所、砲台、多美麗駐在所修復,了解到日本政權為了要控制當地布農族人,爆發了多場戰役。雖然他們正修復的是象徵殖民威權、如堡壘般的日式建築,但他們用雙手其實是將過往不堪回首的殖民傷痛逐一清理歸位,以積極的態度回到傳統領域、認識歷史,更想透過這樣的經驗讓更多人知道「無論用什麼方式回到祖居地,是翻山越嶺還是靠數位科技,只要能回家,那就好了」。
同樣利用科技延續傳統文化的「學見書房」團隊,此次的計畫則想靠AI建立書法形體特徵辨識,並透過應用程式打造數位化書法教學平台,讓書法文化變得更有趣、簡單及紓壓,使更多人想學書法。
旅居國外十多年返台且熱愛中華文化的組長,有感於台灣明明是如此蘊含傳統文化底蘊的土地,但卻鮮少被聽見、看見。尤其繁體書法承襲了華文千年歷史的長河,形體美麗且每個字的呈現都有深厚意涵,不可隨時空演進而遭淡忘。在收集台灣各地書畫老師及教學現況等資源及尋根構想下,團隊產生了「從點擴散至線再進階到面」的共識。其中,副組長柏翰的家鄉就在彰化鹿港,人文薈萃的百年風華,「賣豆漿能寫書法,賣麵線能吟詩」的深厚文化底蘊,更讓團員們備感神奇。因此團員心想「要是全台灣大小鄉鎮城市都能如此重視文化傳承及書法底蘊,那該有多好啊!」於是鹿港變成了他們這場「書法文藝復興」的起點。
書法要寫得好,減少「敗筆」將大幅提升作品水準。學見書房技術研發重點為運用AI影像辨識快速找出作品中的敗筆,其方式為:先收集常見敗筆特徵,再利用深度學習及物件偵測技術訓練模型,最後利用邊界框座標進行定位常見的敗筆位置與分類。團隊開發的「敗筆特徵偵測模型」可偵測書法中常見十多種敗筆,如偏鋒、露鋒、鼠尾、牛頭、柴擔等,協助書法學習者為其書寫結果進行診斷,提升學習效率。而模型使用的訓練資料,來自老師傅長年的教學資源累積的敗筆書寫字帖轉換為電子化圖檔,以及數十年經驗的專家標註敗筆特徵而持續彙整累積成「敗筆字帖圖片數據庫」。
▲透過「敗筆字帖圖片數據庫」訓練YOLO類神經網路模型來辨識敗筆特徵,得到分類與照片上的位置資訊,再針對辨識表的分類資訊進行分析,最終判斷字體是否有寫不好之處。
團隊表示,數位化書法教學平台不僅將幫助想學書法的人,也將讓更多專家得到曝光。平台將提供標準化流程、設備,建構教材,讓專家成為特約老師並能從中獲得分潤。除了線上,線下工作坊將結合文化觀光、華語文教機構、身心課程工作室等方式,搭配各地專家,共同設計能夠體現當地風俗民情特色的觀光行程,讓書法不單單只是書法。
▲團隊也從書法教學頻道進行競品分析及研究,從中優化程式中的頻道內容以及拍攝方式。
團隊坦言,為了更了解鹿港當地並做初步回饋,他們帶了25位外籍貴賓到鹿港進行「書筆鹿港、學見家鄉」的文旅體驗。這趟旅程激起來自寶島中心南投的團員靜宜深深的共鳴,走進吳肇勳書法館,感受到寧靜祥和的氛圍,恰如其分的結合了吳老師作品「養和」的蘊含,館內諸多吳老師所書文人雅士的詩詞作品,以古調朗讀詩詞作品之時,對古人情懷的體會及轉譯,體現了吳老師「敬天愛人」中對人獨有的尊重。
團隊成員心有所感的提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逝去的從來只是皮囊,留存的作品及精神,如同鹿港的百年風華,也如同吳老師鍾愛的茶品、書墨,越陳越香,歷久彌新。而從歷史文人的故事及書法的悠久底蘊中「學思見道」,是吳肇勳老師以文采巧思賦予「學見書房」的美好餽贈,也是他們持續努力耕耘的方向,盼能承先啟後,成為大時代裡的台灣之光。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智在家鄉在地深耕落地執行 蔡明介:盼跨領域合作 實現淨零碳排願景
【智在家鄉】不讓傳統市場成時代眼淚 AI診斷系統助轉型、綿延人情味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