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鐘二重奏鄭麗純、陳逸琳母女及獨創「鐘樹」。(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程子奕/台北報導
17世紀從教堂鐘樓音樂衍生而出的手鐘音樂,明亮清脆、悠揚迴盪的多變聲響,到現在依舊能帶來滿滿的盼望與感動。在台灣,鄭麗純、陳逸琳這對母女手鐘演奏家,已推廣這項樂器近30年,除了在國內各地演出、教學,還多次受邀前往國外演奏,甚至登上日本NHK頭條新聞報導。未來,她們希望繼續傳遞這份感動與安慰,讓大家感受到世界充滿愛與希望,傳達「榮神益人」。
鄭麗純分享,1991年的夏天全家旅遊經過美國夏威夷,透過卓謙順牧師引薦首次認識與接觸手鐘,先生當訂購一套美國Malmark公司製造的手鐘當作禮物,收到鐘之後開始鑽研演奏方式,因為當時台灣沒有老師能指導,1993年特地前往美國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暑期進修,並帶回第一套棒鐘,從此全心投入這項音樂演出,致力推廣手鐘、棒鐘至今。
「手鐘獨奏是一種看得見的音樂」畢業於台灣神學院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管風琴、指揮的鄭麗純表示,當手鐘與棒鐘在拿、放、交替以及各種不同技巧運用中,産生自然姿體律動,就能清楚看到音樂在跳躍舞動著。
發展出特有獨奏風格的鄭麗純說,手鐘與棒鐘除了演出風格多變,曲子的大小直接影響人數的多寡,除了平時習慣的獨奏與二重奏,多年來嘗試各種演出及搭配模式,幾年前還帶領神學院學生,以20人編制登上國家音樂廳舞台,去年受邀參與前總統李登輝的告別式,今年二月還連續2天登上國家演奏廳舞台。
「每一場表演都印象深刻,因為都是從無到有,經歷不斷排練才能完成演出。」除了手鐘與棒鐘,鄭麗純、陳逸琳也加購近幾年才出現的Cymbell,為表演增添更多聽覺音效變化,讓演出更俱視覺可看性。鄭麗純說,過去常受邀婚禮、告別式,為人生重要場合中帶來鐘聲祝福及安慰,但常因受限於場地空間,結合多年演奏經驗,因此研發獨創出全世界獨特往上發展的「鐘樹」。
陳逸琳則分享,身為台灣第一位手鐘獨奏家的女兒,身上有多項「第一」驕傲紀錄,像是首屆小天使手鐘團團員、首位手鐘獨奏的伴奏、台灣首組手鐘二重奏,同時也進入校園教學傳承,讓這項獨特的樂器能被更多人認識與學習。
雖然練習過程總是辛苦,但是陳逸琳認為自己結婚之後,演出心情截然不同:「婚後再跟媽媽二重奏演出,心頭會湧出一種幸福的感覺,年輕時覺得很累,因為每次練習都要花很多時間,現在會轉念認為這是蠻棒的親子時間。」
國立藝專主修作曲畢業的陳逸琳,持續改編出適合手鐘音樂的曲目,連續3年與母親受邀前往屏東演藝廳及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都受到滿場觀眾肯定。她表示,有時候不一定每次都是在教會或音樂會上整場演出,所以會將一些古典、各國民謠及流行音樂曲目改編成適合二重奏或者是獨奏的曲目,並且在一首曲子內儘量展現手鐘演奏的不同技巧,讓觀眾認識及欣賞手鐘、棒鐘這項獨特樂器的奧妙音樂。
此外,孩子們學習手鐘、棒鐘會有不少好處,練習過程保持專注與耐力,不能錯過每個音符,學習團隊合作,互相體諒、包容彼此的錯誤,經由反覆練習累積的默契與技巧,最終才能站上舞台呈現。「常提醒學生說,要珍惜當下,因為下次有機會再演出,身旁可能已經不是同樣的夥伴。」
「感謝神一直為我們開路,讓路越來越寬廣,期盼更多人能聽到這麼美好的音樂。」鄭麗純、陳逸琳希望更多台灣人喜歡這個樂器,讓愛的鐘聲帶來平安,未來會持續推廣,讓祝福的美妙樂音傳送、分享到更多地方。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手鐘演奏家粉專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