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程子奕/屏東報導
近年備受全國矚目的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壯觀吸睛的彩繪稻田已成為每年開幕焦點,今年屏東縣政府與中華職棒大聯盟合作,再次透過曾獲稻米神農獎的東港稻農林清源協助,打造出職棒5支球隊吉祥物的3D彩繪稻田圖案,不但是國內旅遊年度盛事,更是全國棒球迷的朝聖熱點,活動期間可望吸引各地國人前來造訪。
雖然屢屢利用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提供的國產彩稻育成品種,種植出令人驚嘆不已的大型地景藝術作品,不過前台灣區稻作協會理事長林清源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專訪時卻透露,其實二十多年前心中曾經興起「放棄農業」的念頭。
「因為傳統務農人生實在太過辛苦了。」家族世代從事農業工作,從小就跟著父親下田的林清源,現在將水稻原種採種育苗場的工作傳承給兩個兒子。農事年資三十多年,原本以農業代耕為主的他說,二十年前因為母親過世,不忍父親太過辛勞,才正式接下育苗場的工作,在農改場提供優良品種及機械化作業的幫助下,現在每一季可以提供種植一千六百公頃農地的秧苗,是屏東地區最大的育苗場。
農委會長期以來推動的各式改良政策,對林清源來說相當有感,尤其是水稻良種三級繁殖制度,有效從生產源頭把關,確保國內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目前不管台南11號、台梗9號、高雄147號香米、高雄145號,都能提供屏東稻農所需秧苗,作物品質穩定加上契作模式保證收購價格,對看天吃飯的農家來說,增加了多重收入保障。
「要是沒有從品種把關,農民的產量就不穩定,自然收入就不好。」林清源表示,最早期的育苗場是稻穀收割後,目測抓一把看起來漂亮的稻子,就成為下一期的稻苗種子,後來農委會農業改良場開始提供稻米原種,再透過育苗場培育秧苗,確保整個屏東地區的稻種來源都很純正。
林清源舉例,三十年前一次能收割一千到一千兩百斤稻米,已經能算是地方上產量最佳,現在同面積的屏東稻產量,一次收割已經突破兩千斤稻米,這些年來的努力讓產量翻倍,跟農改場提供的稻米原種關係極大。
但是推動水稻原種的過程也經過一番苦心,林清源分享,自己親自試種了好幾年,才清楚台梗9號、高雄147號要如何照顧,再進一步教導其他稻農栽種方式,才達到一定水準的產量。「以台梗9號來說,一定會結合先知稻這項技術,因為台梗9號容易出現稻熱病,還有台南11號也會採用先知稻技術,全面性推動讓稻米收成更穩定。」
稻種純正加上農業創新技術,成為稻農豐收的成功方程式。由中華民國農會與德商拜耳合作研發的「先知稻」水稻健康種苗技術,在水稻種苗時期就包覆上三種長效農藥,先幫水稻種苗打好預防針預防病蟲害,前兩個月可以免噴藥,除了對環境更友善,還能減少農民下田的次數。
林清源指出,這幾年推動下來感受十分深刻,因為對照之下產量可說是「天差地遠」。而且使用先知稻的農戶會感到很驕傲,會很喜歡去到田裡看看,因為放眼望去整片稻田都很乾淨,不會受到病蟲害干擾。
至於沒有使用先知稻的農民,一但沒有做好預防工作,很容易整片田就受稻熱病侵害,巡田水時會覺得很沒面子,林清源笑說:「這些農民有時後只會趁著深夜去偷看一下。」隨著使用經驗的擴散,近年來屏東的先知稻使用率成長極快。
政府積極鼓勵青年返鄉投入農業,林清源除了在台積電工作的大兒子,另外兩個兒子都跟在身邊一起投入農業。提起孩子們,林清源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臉上有藏不住的笑意,直說對孩子都感到很驕傲,像是老二跟老三也都跟自己小時候一樣,跟在父親身旁邊看邊學,將家族寶貴經驗傳承下去。
林清源鼓勵年輕一代投入農業生產,因為在政府各項配套方案下,只要有心成為「大佃農」,找到品質好、價格穩定的品種,結合相關專業團隊,加上價格保證的契作模式,在播種時就已經知道收購價格,年收百萬絕對不是夢。
搭配政府大力推行產銷履歷制度,消費者吃得安心,自然更願意支持台灣農業,進而帶動越來越多農民投入從事產銷履歷作物,成為一個美好的正向循環。「市場需求大,產銷履歷作物自然會越種越多,消費者能決定未來農業。」林清源這麼說。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CNEWS報導》
【有影】斗南越光米名揚海外 農會推廣新思維建立友善共好新農業
【有影】濁水溪孕育獨特好米 西螺鎮農會融合科技帶動稻米產業前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