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胡照鑫/台北報導
結合飲食與農業兩大領域的食農產業,近年來受到各國高度關注,尤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斷開過往地球村仰賴的供應鏈,國際間從原料供應等面向,開始反思未來因應之道;再加上因為氣候變遷等因素,引發籠罩非洲上空的驚人蝗蟲災害,影響程度不亞於新冠疫情,第二波蝗災甚至要直衝中國,都是當前世代的嚴重危機。
2018年11月啟動的台灣第一個食農新創加速器「好食好事加速器」,透過基金會的非營利模式,不但幫助有想法的新創團隊連結資金與資源,更透過強大的業師團隊,輔導調整其商業模式或產品到最佳狀態,讓這些團隊4個月之後脫胎換骨,邁入營運新階段。
「必須要說,我們是台灣唯一的食農加速器,實際上不管第一或唯一,也象徵其實沒有前例可循,所有事情都必須自己想,自己來。」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歐陽思菊坦言,基金會運作以來,試錯的過程很多,但靠著團隊成員的熱忱,以及來自不同領域的高階領導人,願意投入寶貴的知識及時間,以志工身份無償幫助台灣新創發展,讓這個計畫得以不斷成長、成熟。
為環境挹注永續動能 加速器引入種子基金為新創打基礎
以「處處有好食」為終極目標的好食好事基金會,成立3年來,持續把創新科技或商業模式,帶入食農創新與創業的領域。歐陽思菊表示,期待改變未來「產地到餐桌」的價值鏈新發展,也希望對環境帶來永續轉變的創新力量。
好食好事基金會成立之初的起心動念也來自於頂新和德基金捐助人代表魏應充董事長希望推動台灣食農產業的創新改變,鼓勵台灣青年投入食農創新創業。這樣的動力也因此啟動了好食好事加速器計畫,也號召了近40位來自農業、食品、科技、創投等領域的專家投入加速器輔導團隊的行列。
好食好事基金會從成立開始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引進全新的創業體驗與思維模式,想藉此翻轉台灣食農產業。歐陽思菊指出,新冠疫情讓大家開始正視更多議題,像是封城、鎖國造成的原物料缺乏,透過食農科技,可以在未來面對相同狀況時,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食農產業近5年來因為糧食危機等因素,成為各國加速發展的熱門焦點。面對後疫情時代,好食好事想鎖定已經具備核心技術與產品的新創團隊,透過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發展,輔導加速創業,優化商業模式,以實質方式帶動台灣食農產業的改變。
好食好事加速器已經輔導兩屆新創團隊,從食農科技、永續培育到創新飲食等創新領域,不管在募資或業務發展都有穩定的成長。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之中,這些食農新創團隊的創新技術與產品成為在逆境中突圍、業績成長的明日之星,包括食農科技團隊「明谷生技」 透過逆境環控栽培的中草藥原料,創新飲食團隊「源天然農業」的黑纖米、「星睿食品」的高蛋白零食點心等。
第3屆好食好事加速器種子計畫已經開始接受報名,歐陽思菊說,希望每屆有10到15個團隊可以進入加速器,透過MIT VMS(麻省理工學院新創業師輔導計畫)認證的方法,解決這種創業疑難雜症,這些在不同領域早已是指標人物的業師專家們,平均每個入選團隊都會接受3位業師的輔導,透過固定會議不斷協助調整商業模式與方向,甚至獲得募資機會。
這一屆好食好事加速器種子計畫還有一個新亮點,就是連結內部種子基金,讓新創青年得到最實質的幫助。「當然,也會提供新創團隊其他創投天使投資人募資的機會,可是直接在加速器引入種子基金,其實就是讓這些食農新創搶先握有一張寶貴入場券,知道自己有機會被投資了。」
累積台灣新創力量 期待食農獨角獸現身
身為長期支持台灣食農與社企新創業的創投業者,擔任好食好事業師的活水社投總經理陳一強分析,新冠疫情只會讓食農產業在全球變得越來越重要。「全球暖化跟極端氣候的影響本來就存在,因為運輸等因素,這次疫情對各國食農產業都造成產銷上很大的問題,糧食短缺更加浮上檯面,更擴大了大家必須面對的議題層面。」
雖然是非營利性質的公益加速器,但是投入的業師,都毫不保留的分享經驗。陳一強說,非常樂意提供這些團隊欠缺的資源跟網絡,加上今年引進種子基金的作法,進一步解決資多數新創團隊在資金需求的痛點。
不過,如何找出值得投入資源的團隊?陳一強指出,這些團隊無論「準備度」或「承諾度」都要非常高,不然可能會揠苗助長,浪費資源。
「業師跟加速器能幫助的點,都會回歸到非常基本的問題,就是獨特價值、核心能力、執行能力。」陳一強觀察,台灣食農產業可能還需要3到5年,才能將生態系建立起來,好食好事加速器可以發揮的影響力,就是帶動起整個生態系發展趨向健全。
陳一強說,這次新冠疫情對台灣來說其實非常正面。「Taiwan can help,讓國際更知道台灣,建立台灣可以信任的整體品牌形象,幫助食農產業有很好的發展基礎。」
對於食農產業未來願景,好食好事基金會期待,能夠培養出台灣的食農獨角獸。
「好食好事加速器其實是一個開始,集合大家的力量,一直往前推動台灣食農創新創業的發展,如果有食農獨角獸出現,那台灣真的就很棒很棒了!」歐陽思菊這麼說。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