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全球失智人口快速增加,近年「年輕型失智症」開始受到關注,年輕型失智症是65歲以下被診斷的失智症,這些人正值中壯年,卻開始出現個性及行為上的明顯轉變,一旦家人沒有發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可能要花好幾年才會確診失智,對病人及家屬來說都是衝擊與煎熬。近年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積極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加強民眾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與預防,同時讓更多人了解年輕型失智症,給予應有的尊重與協助。
照顧失智丈夫4年的郭秀麗說,回想先生出現失智徵狀時,其實還不到50歲,過去節儉、愛乾淨、喜歡說笑話的丈夫,開始失去這些樣貌,變成了鬱鬱寡歡、害怕社交、焦躁不安的樣子,甚至還會隨地亂丟垃圾,行為模式整個大翻轉。
之後近2年,郭秀麗帶著先生在各個醫院的精神科與神經內科間奔走,醫生都判斷為躁鬱症,服用藥物之後發現精神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原本已經戒菸多年,卻又開始抽起菸來,最誇張時一天會抽掉3包菸,即使家人阻止,先生還是有辦法買到香菸躲起來抽,直到有一天在陽台發現有個罐子竟然塞滿煙屁股,才知道問題嚴重。
之後確診為相對少見的額顳葉失智症。郭秀麗為讓先生延緩失智症退化,會主動帶先生去上社區失智者團體之運動、認知等課程,就連不喜歡打牌的她,甚至為了與先生有更多互動,在最短時間裡學會麻將。
另一案例為照顧失智妻子超過9年的林繼嚴則是分享,當初是就讀高中的女兒發現媽媽變得不太對勁,除了一直買重複的食物或物品,到了晚上也不敢出門。「以前她會參加社區的跳舞、插花、中國結、書法等課程,還擔任社區的財務委員」,原本活躍在社區裡的林太太,變成入夜之後連門都不願踏出。
林繼嚴帶著太太到榮總檢查,確診是失智症,那年她才54歲。林繼嚴不敢相信,又找了熟識的醫師,再花4個月檢查,確認是當時所稱的老年癡呆症。接下來,林繼嚴帶著太太看遍中醫、針灸、命理師、宮廟求助乩童,還相信風水之說搬了家。將近3年時間,林繼嚴瘦了10公斤,一直到對失智症有更多認識,逐步建立面對與處理的方法,生活才開始穩定下來。
在妻子生病前,林繼嚴與家人每年都會安排出國旅遊,曾去過印度、南非、法國、土耳其等國家,林繼嚴觀察病患只要出示醫師證明,在國外都能獲得理解與幫助。但是反觀台灣,對於輕度或中度前輕型失智症患者的認識還是不夠,經常要面對外界異樣眼光,最常見的狀況是搭公車感應卡片時,司機會誤以為濫用愛心悠遊卡,因為從外表看來完全沒有異常。
對於年輕型失智症家庭,失智者家屬建議要盡量維持失智者的身體活力,想辦法不要進入坐輪椅或臥床的狀態,才不會導致病情快速惡化;家屬本身也需要建立正確心態,積極尋求政府或民間單位協助,千萬不要退縮,盡可能地讓身邊的人了解失智症,才能建立健康的照護環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發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宜早期就醫診斷及治療,有任何失智症相關問題可於上班日早上九點至晚上九點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 474 580(失智時 我幫您)。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