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追尋家的故事/壩毀家園+夢一樣的流興 原鄉踏查十年回顧影展在桃園 - 匯流新聞網

NEWS

原住民追尋家的故事/壩毀家園+夢一樣的流興 原鄉踏查十年回顧影展在桃園
原住民追尋家的故事/壩毀家園+夢一樣的流興 原鄉踏查十年回顧影展在桃園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胡照鑫/台北報導

 「爺爺,我回來了!但是我已經老了。」當畫面上,那位身形瘦小、拄著拐杖的原住民老太太,對著如今一片荒煙漫草,卻是55年前,她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居住的家,又是興奮又是感傷地說出這句話,所有的觀眾都無聲的感動了。

這是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原鄉踏查10年回顧影展」桃園場的現場,時間是8月1日星期三的晚上,地點是一間不太大的咖啡店,放映的是2013年環境生態特別獎的《壩毀家園》,以及2014年社會組金牌的《夢一樣的流興》,兩部都是原住民的故事,兩部都和「消失的家」有關。

是命運還是巧合?這一天,剛好是「原住民日」,剛好是小英總統道歉兩週年;影片中瘦骨嶙峋的老人,訴說著超過半個世紀以前,他是如何在河中玩耍捕魚,用這些魚養活了三個小孩,又是如何眼看著石門水庫淹沒了他的部落,淹沒了他的家,淹沒了他數十年來對於永遠回不去的,家的思念。

《壩毀家園》從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反對政府以高台水庫拯救石門水庫開始切入,細膩回顧泰雅族隨河川遷移的歷史軌跡,凸顯政府水資源規劃和河川治理的粗暴,以及國家機器和原住民土地、經濟和生態保育的多重衝突。

《夢一樣的流興》是一群宜蘭縣南澳鄉金岳部落的青年,尋找已不存在的記憶中的舊部落─Ryohen(流興),透過尋找回家的路、尋求自我認同及快消失的傳統文化。此行由耆老帶領年輕人傳承遷徙文化與生活智慧,傳達另一種原鄉踏查的精神。

如果說,《壩毀家園》是淡淡的憂傷訴說深深的思念,那麼《夢一樣的流興》就是用滾燙的熱淚融化內心最深刻的情感,看著影片,很難忍住想哭的衝動。

你看到一個中年男子,眼睛都閃著光,說著當他從直升機上要降落到祖靈守護的舊時家園時,「我好像飛鼠一樣飛下去,那樣的快樂,那樣的滿足」。你看到老太太站在一片荒蕪中,開心地說著,「這裏就是我家!這裡是門!這是我的床!我睡在這裡!好大的床!」

30分鐘的影片,很容易被感動,也許也會想起自己的爺爺奶奶,想起自己的家,在這個夏日的夜晚。

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原住民名字,「月亮旁邊,比較不亮的那顆星星」,對於原住民的命運與無奈,他的體會特別深。

他說,原鄉踏查不只是指原住民,而是指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去找原來生活的記憶、原來生活的狀況,「今天是小英道歉兩週年,在努力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雖然很慢,我們都不滿意。你看這些影片,剛好都是過去他的族人本來住在石門水庫底下,後來被犧牲、被迫遷,因為他的家園變成了水庫,就像蘭嶼那麼好的生活空間變成核廢料儲存場。」

馬躍‧比吼又說,「第二部流興部落,本來是那麼美好的空間,日本人為了好管理,把原住民從山上趕下來,國民政府來了又再趕一次。本來是山上的生活被迫到海邊過生活。這些都是離開原來的生活習慣、生活空間,都是非常非常痛苦。」

「年輕人會願意去尋根,讓老人家心裡得到某種寬慰。老人家也都等待可以回去的一天。動物都會因為時間或季節回去尋根、溯源,找到出生的地方。」

「人到某種年紀也都想回家,但是原住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卻回不到自己原來出生的地方,這是非常非常尷尬的事情,所以轉型正義速度一定要加快。」「很多孩子、很多孫子都一直在努力,希望找到這些事情的真相,至少可以回到自己阿公阿媽出生的地方、生活的地方,所以這些影片會勾起很多很多人的某種傷痛和難受。」

策展人游惠貞是當天晚上的主持人,她說,「這次的原鄉踏查影展一路走過來,從東部、南部、到中部,今天已經到桃園了,正好在這個地方,今天又是原住民日,這個真的是撞期,覺得很開心,又剛好我們有兩部談原住民議題的影片來放映。」

「我覺得今天的分享也很好,因為導演自己對這個題材當然是非常熟悉,正好馬躍‧比吼跟原鄉踏查競賽關係很密切,所以兩位導演的分享,我覺得對於我們不太有機會去知道更多原住民相關文化的人來講,特別有一種『學到一課』的感覺。」

《壩毀家園》的導演施聖文在現場和馬躍‧比吼對談,關於原住民的種種歷史與傷痛,他研究很多。他說,紀錄片這件事情不只是記載了一些記憶,同時也記載了很多讓我們可以發想的議題。」「神腦在這方面一直很支持,而且他們從下紮根。未來一定是一個影像世代,希望神腦能夠持續推動,然後有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原鄉踏查10年回顧影展《拾代》還有最後兩個場次,想要參與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新北場

地點:JR House 新北市永和區仁愛路65

活動時間:2018 / 8 / 4 ()  15:00-17:00

製作團隊:林煥文

一群921受災戶,多年來棲身在都市邊緣,他們是都會原住民(阿美族人),從原鄉來到都會打拼,每日辛苦打造別人的家,卻不知何時能建造屬於自己的家。或許任何外力都能隨時拆毀他們的”家”,但他們依然樂觀,勇敢面對困境。

 

製作團隊:杜政庭 雷佳瑄

指導老師:邱啟明 許北斗

台北三峽有一戶種竹維生的劉姓農家,幾世代來自給自足、與世無爭。2013年政府發來一紙公文,指名他們占用公地,必須限時搬離,原本的寧靜生活變得天翻地覆。影片中劉家人的自述與公務員的冷漠相互對照,宛如一則超現實寓言。

 

臺北場

地點:閱樂書店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

活動時間:2018 / 8 / 11 ()  14:00-16:00

製作團隊:卓紫嵐 游子毅

指導老師:謝章富

「城市的人覺得農田很新奇,但其實,這些田本來就在這裡。」在台北市,只剩關渡平原仍在大規模種植水稻。看天吃飯的作田人,有著與都市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也以獨特的幽默感和樂天知命的生命哲學,踏實地生活著。

 

宜蘭縣北成國小

製作團隊:蔡辰緯 黃峻傑 黃書凡 曾詰淩 林宥蓉

指導老師:李易倫 張家豪 顏廷伍

自雪隧開通以來,吸引許多人到宜蘭定居或購買農地置產,讓農田不再種稻而改「種」房子。在地人引以為傲的農業和生態環境皆大受影響。《田.滿》由老師帶著學生關切身邊的重要議題,學習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原鄉踏查10年了!記錄影像串連台灣故事

回顧原鄉踏查記錄臺灣10年 劉克襄:培養下一代觀察力 影音教育學習無止境 

新聞照來源:神腦基金會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