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雁專欄】深秋情緒容易低落心情差 氣功1招疏通氣血減憂鬱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白雁專欄】深秋情緒容易低落心情差 氣功1招疏通氣血減憂鬱
【白雁專欄】深秋情緒容易低落心情差 氣功1招疏通氣血減憂鬱

【白雁專欄】深秋情緒容易低落心情差 氣功1招疏通氣血減憂鬱 17

白雁/氣學管理專家

24節氣來到秋天的尾聲-霜降,是從秋到冬的過渡期。現代人長期忙碌、壓力超標,五臟六腑早已過度耗損,霜降節氣一到,面臨氣場的轉折,容易被秋燥影響,津液無法滋養身體,人體機能不調,加上秋氣通於肺,肺主悲傷,特別容易憂鬱、煩躁。

醫學證明,76%的疾病都是由情緒而來。從中醫角度來講,如果情緒不佳,會影響全身經絡的氣血循環,一旦氣血流動不順,可能會使經脈、臟腑機能變差,而影響身體。

因此在深秋氣場轉換時刻,要特別注意精神調養,我建議各位每週給自己一點放空的時間,安養心神、舒緩深秋所帶來的肅歛之氣。可以適當做點慢運動,更能為身心帶來放鬆與舒緩的效果。

【白雁專欄】深秋情緒容易低落心情差 氣功1招疏通氣血減憂鬱 19

▲圖為白雁老師與學員

秋天情志不調,就是氣的不調

古人說悲秋,秋氣通於肺,肺主悲傷、肺惡燥,所以秋天特別容易傷感。特別是體質不好的人,對季節變化更敏感,更容易感到情緒低落,心情憂鬱。

從氣學角度來說,情志不調就是氣的不調,當人體氣的流動變差,容易產生出鬱悶、悲傷、焦慮、憤怒、懊惱、自卑、失望等負面情緒。又因為氣堵塞不通,這些負面情緒也堵在身體裡無法排解,氣循環就更加受阻,變成惡性循環。所以中醫裡面說的氣滯、氣鬱,其實都是從氣堵生出來的問題。

【白雁專欄】深秋情緒容易低落心情差 氣功1招疏通氣血減憂鬱 21

▲圖為白雁老師與學員

練消悲氣,氣通了、情緒也暢通了

我們知道秋天燥氣傷肺,會出現乾咳、皮膚乾燥現象,其實憂思愁緒也一樣傷肺。心裡的抑鬱憂傷排解不掉,久了人會悶出病來,所以中醫提出五行的相生相剋理論,可以用來調節情志引發的疾病。

五行之中秋天屬金,對應到五臟是肺,肺主悲傷,所以秋天容易傷感;能剋肺悲傷的就是心,心屬火,剋金,主喜樂,所以這時宜做一些帶動心情平和的事。

因此我經常跟學員說,你再怎麼沒空,每天至少也要花10分鐘練氣功。其實目的很簡單,藉由簡單肢體動作,配合呼吸和意念導引,是有能力及時化解每天積存在心底的情緒,讓今天的氣今天消,情緒不留底,也就不容易因此而導致未來疾病發生。通過練氣功帶來平靜的心情,而臟腑放鬆,不緊張的情況下,氣血運行更好,幫助調養身心。

跟著老師練「消悲氣」,心情舒暢好好

深秋好煩悶、好厭世嗎?跟著一起練「消悲氣」,把胸口這股又悶又堵的氣宣洩出去,使氣沉降,馬上讓你呼吸順暢,心情平和,全身舒暢。當情緒高壓時,這種有動作又配合呼吸的功法,最能安神定氣,心沈靜了,氣通暢了,情緒也就穩定了。

【白雁專欄】深秋情緒容易低落心情差 氣功1招疏通氣血減憂鬱 23

▲圖為彥寬老師示範「消悲氣」小功法

1.兩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曲;兩手握拳放在胸前,挺胸並夾緊後背。
2.兩手向前伸直,手掌打開,嘴發「哈」音。兩手收回握拳。
3反覆7次後,兩腳合併手握拳結束。

❈注意:霜降過後,運動不宜過度勞累,也要避免大汗淋漓,輕鬆平緩的氣功運動沒有這種問題,調理全身氣血又能舒緩心情,動靜相兼,放鬆身心效果更好。

心情放鬆,多到戶外採氣

要想在秋天心情好、不生病,首先讓自己不要太忙碌,少一點心理負擔及壓力,心情才能放輕鬆。所以每年秋天,白雁氣功都會為氣功學員辦戶外採氣團,帶大家離開鋼筋水泥的都市,到戶外大自然去大喊大哭大叫一下,對抒發心情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秋氣降,登高是逆氣而上,登到高處做深呼吸,呼出胸中濁氣,有很好的宣肺作用,能增強自身免疫功能,讓人體在受到外部氣候刺激時,有更好的抵禦寒冷的能力。

早睡早起,平和從容、心情舒暢

秋三月特別重視「養收」原則,以保養內守陰氣。在起居調養上,秋天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一來補夏日的睡眠不足,二來符合秋季「養收」的原則。早起則是要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保持內心的平和從容,使心情舒暢。

古人講究四季養生,認為當自然環境改變時,會影響體內陰陽有所變化,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該要隨之調整。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為容平。」意思是人們在春天努力播種(養生),夏天辛勤耕種(養長)後,到了秋天準備收割時(養收),心情會是平和從容的。因此,秋季養生在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都要注重一個「和」字。

特別提醒:生病一定要看醫生,並遵循醫生指示治療。而氣功運動,是養生的一種方式,幫助調理健康與亞健康體質。

照片來源:白雁氣功提供

《相關文章》

【白雁專欄】擦很多保濕皮膚還是乾 巧用懶人氣功從內滋養水嫩嫩

【白雁專欄】一到秋天沒感冒也咳個不停 常練虎爪法止咳又養肺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