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最惡乳癌」上身!33歲的上班族陳小姐,兩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有異物,警覺就醫檢查,發現了0.5公分大小的纖維囊腫,但短短不到4個月,再檢查確診是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腫瘤變成4.2公分,整整大了8倍。醫師提醒,在各種乳癌亞型中,以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且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成為「最惡乳癌」,日常篩檢絕對不能少。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仍是榜首,值得注意的是,在國人最常發生的主要癌症,包括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和乳癌當中,乳癌是標準化死亡率唯一仍上升者。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歐美的乳癌死亡率從30多年前就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但在台灣,國人罹患乳癌死亡率卻未見明顯下降,可能原因之一,與藥物有關,因為國內乳癌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用藥,健保給付仍未跟上歐美醫學會的治療建議。
以陳小姐為例,抗癌初期先用健保傳統化療,但成效不如預期,幸運的是,本身有購買商業保險,在醫師建議之下,術前自費增加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順利縮小至2.2公分,術後也持續使用免疫藥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教授劉良智表示,三陰性乳癌手術後的1到3年是復發高峰期,為了預防復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特別是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更高。
陳守棟指出,早期三陰性乳癌通常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要幫助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應把握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間,術前輔助治療不但有助於減少手術切除乳房與腋下淋巴的範圍,並可透過病理完全緩解率(即病理上已找不到癌細胞)數值,評估預後和藥物反應,做為後續加強術後輔助治療的參考。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民國110年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5千名乳癌病友,約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感謝健保已給付多種荷爾蒙受體陽性與HER2受體陽性的乳癌用藥,幫助許多癌友的疾病獲得控制,達到乳癌十年不復發的目標;不過,對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的病友而言,目前僅有化療納入健保給付,癌友希望國內能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幫助他們爭取更多可能延續生命的機會。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15-24歲青少年「輕生死亡」創新高 注意!醫曝有13個共通性特徵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